第九十九章 生存或毀滅,這是一個問題(第2/2 頁)
上,除了平時的奏章外,多了很多各地向朱元章彙報糧食畝產量的奏章。
朱元章已經草草地看過了一遍,又讓人整理了。
雖然朱元章並不能確切地說出,“稻香一號”帶來的糧食增長數字,但總體來看,比周易當初介紹的數字,只多不少。
朱允炆在一旁,幫朱元章揉著肩膀。
朱元章滿臉的猶豫。
說實話,朱元章現在,都有些不知道要如何對待周易了。
如果按照朱元章原初的想法,便是過幾年,便找個理由,把周易殺了。
可若是真的把周易殺了,誰又能提高水稻的產量呢?
朱元章是因為吃飽飯才起兵造反的。
朱元章深深地理解,糧食對政局穩定的重要性。
周易能給大明帶來糧食增產,那便是給大明帶來穩定。
朱元章知道這件事情,因此對是否除掉周易,存著一定的猶豫。
另一方面,也是周易沒有給朱元章什麼殺頭的理由。
周易自二十多年金殿召對以來,都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
雖然近些年,周家莊園中的女人越來越多了,但是孩子卻是一個沒生。
在朱元章要求打探周易的資訊中,甚至包含了周易多年親拜訪醫生,尋求幫助的問題。
當然了,這個醫生到最後也沒有解決周易沒有孩子的問題。
孩子是生命另一種形式的延續,但也是很多禍患的根源。
如果不是為了子孫後代,千秋萬代考慮。
胡惟庸的兒子如果不是飆車身亡,胡惟庸也許不會死。
朱元章如果不是為了萬世江山考慮,也沒必要如此辛勞地如此高強度處理政務。
但周易孜然一身,不需要為後代鋪路,也不需要為後代的錯誤買單,無形之中,給朱元章減少了很多殺了周易的理由。
另一方面,雖然周易現在的名望很大,但朱元章卻能夠放心,周易不會將這種聲望,遺留給子孫後人。
畢竟,朱元章認為,人是不可能長生不死的,等到周易身死,那一切的名望,都歸於皇帝。
等到周易身死之後,即使是皇帝下令,給周易多修幾座廟宇,周易也不會再利用他的聲望,造反,威脅皇權。
一邊兒是不斷提升的大明的穩定性。
一邊兒是對未來不太可能有太大的影響。
這兩件事情疊加,讓朱元章,對如何處理周易這件事情,變得非常猶豫起來。
正在朱元章猶豫的時候,金鑾殿外走進了一個小太監,趴在朱元章的耳邊輕輕說道
“這是周易寫的奏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