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第2/3 頁)
石碑前面。這石碑高約一米五左右,上面刻上一百多個字。我讀了下內容,這塊碑的文物價值不大,是清代光緒年間南京當地某鄉紳給自己母親立的,文字也沒什麼出奇之處,簡單地介紹了一下她的生平,然後沒了。
在這塊碑前,一字排開放著拓紙、墨汁、椎包、棕刷、排筆、毛氈等拓具,排筆略禿,毛氈邊緣頗有磨損痕跡,想必這些東西都是老徐平日用慣的。
看來老徐在這裡的主要工作,估計就是拓碑。明明現在大家都用相機了,他還堅持用這麼古老的法子,加上他屋子裡那少得可憐的現代發明,可知這是個頗有古風的隱士。我看了他一眼,忽然覺得這個沉默寡言的傢伙挺有意思。
&ldo;今天,把它拓好。&rdo;老徐一共就說了六個字,就離開了,都沒提拓碑要注意些什麼。
算了,不說就不說。關於如何拓碑,我在書裡看過好多次,經手的碑帖也有那麼十來件,沒吃過豬肉難道還沒見過豬跑嗎?我低頭觀察了一陣,挽起袖子,心想居然會有一天我親自上陣拓碑。
這時老徐去而復返,端來一碗熱氣騰騰的米湯。我開始以為他怕我沒吃飽,然後看到他把裡頭的雜米澄清,才反應過來,這玩意是用來上紙的。
碑拓有一個重要環節是上紙。為了能讓碑和紙能更好地粘連在一起,一般是用清水或米湯把紙充分洇濕。如果是講究的拓匠,還要用沸水泡白芨煮出的膠水‐‐老徐這個住所隱在山中,條件比較簡陋,米湯連吃帶用,最方便不過。
老徐放下碗,什麼交代也沒有,背著手走開了。我在腦子裡把書裡看來的流程過了一遍,做了幾個擴胸運動,然後蹲了下去,準備開始動手。
拓碑的第一步,是清洗碑面。我拿起一個大毛刷,蘸著清水,先把碑面整個刷了一遍,拂去浮土,再換成小毛刷子,掃掉字隙之間的沙粒雜糙。光是這一項準備工作,就忙活了半個多小時。這還算是運氣好,有些古碑上頭沾滿了青苔,還得用火去燒乾淨。有時候燒上幾次,石頭脆了,直接就崩裂,到時候想補救都沒機會了。
說來也怪,我在清掃的時候,腦子裡的雜念確實少了一些。看來當一個人全神貫注之時,確實不容易走神。
打掃完古碑,我從旁邊拿起一張紙,老徐已經裁好了大小,恰好比碑面大上兩圈。我拿手一捻,認出這是汪六吉的薄棉連紙。汪六吉是從明初傳下來的老牌子,前兩年還得了輕工部的銀獎。他們的宣紙薄厚適中,捻在手裡能感覺到很韌。碑拓用紙,必須得有韌勁,從這一點就能看出,這個老徐挺有眼光,確實是行家。
我把這張紙疊成一個長方形,泡在米湯裡頭,然後取出覆在濕布上頭,再疊一張幹紙上去。我用手壓了壓,確保濕度均勻。弄妥以後,我又拿起筆蘸著米湯在紙上刷了一遍,然後悶在碑面上,四邊貼合。我用手旁的毛氈細細地吸了一遍水,換了棕刷,把紙與碑之間的氣泡都刷掉。這一套工序,說著繁複,做起來卻很快。我心想這簡直就是小學手工課的難度嘛,正想著,手裡棕刷一晃,勁用得大了點,一下子把紙給刷破了。
碑拓這種東西,一處破損,整張就都廢了。我懊惱地捶捶腦袋,把紙揭下來,再換一張。這次小心謹慎,總算沒出什麼問題,讓紙徹底平貼。
悶完了紙,接下來就該砸字口了。這是一個極細緻的活兒,需要人用打刷和小木棰敲打筆畫之間的間隙,讓宣紙進入字口,徹底緊貼碑面凹面。這面石碑字數有一百多,字型不算大,要一個一個敲進去,需要很大耐心。我趴在那裡砸了大約二三十個字,就有些不耐煩了。砸到第五十個字,我氣喘吁吁地站起身來,累得有點頭昏眼花。
</br>
<style type="text/css">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