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第2/2 頁)
慼慼焉),雷愚覺得這才是消除街頭犯罪的好辦法。他知道,此處的普通犯罪率相當低,但恐怖分子安置炸彈和其他更惡的劣的行為,卻比比皆是。而且事態一天比一天糟,不過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雷恩想到,耶路撒冷在基督徒、回教徒及猶太教徒的心目中,都是他們的聖地。它的不幸源於其位置,位於歐、非兩洲‐‐羅馬、希臘和埃及等帝國,和亞洲廠巴比倫、亞述和波斯帝國的十字路口而在軍事史上有一不變的事實,便是總有強權在爭奪這些十字路口。基督教興起七百年後,回教開始萌芽,它並末使情況改變多少,然而卻給了耶路撒冷許多新的定義,並且為這個已有三個宗教信徒爭奪中的十字路口,帶來更深遠的宗教意義,這只會令往後的戰爭更為慘烈。
其實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雷恩認為1086年發生的第一次十字軍東徵,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人口討剩。那時的貴族和武士都很風流,其子女的數目遠超過他們的城堡以及相關教區能夠供養的能力.貴族的兒子不大可能去種田,多出來的貴族後代又總得有地方可去才行。當教皇鳥爾班二世通令基督教世界東徵時,這些人有如看到了一線希望,他們可藉著收回這個宗教聖地的名義,為自己尋找一塊領地,以及一批可供厭榨的農奴,還可以在往東方的貿易通路上,嚮往來的商人抽稅。每個人的目的可能跟其他人不一樣,不過他們對這些真正的利益所在卻知之甚詳。雷恩不禁懷疑,究竟有多少民族的足跡曾留在眼前的街道上,還有這些十字軍如何將他們的個人、政治、經濟等私慾,結合於原本相當神聖的目標中。當然,在回教徒方面的情況無疑也是一樣,自穆罕墨德死後的三百年間,在虔誠的信徒中,也混雜了不少貪汙的教士,跟基督教世界的情形相同.被夾在中間的是那些未被羅馬驅散,或自行返回此地的猶太人。早在基督教盛行之初,基督教徒對待猶太人的手段,可能比後來的回教徒殘酷多了,不過情形此後便有所變化,而且可能改變了不只一次。此地就像一根骨頭,源源而來的餓犬所爭奪的一根不朽的骨頭。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