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1/5 頁)
王陽明險些被噎了個跟頭,因為這個弟子的問話太厲害了。厚黑教主李宗吾揚揚得意地說:“王陽明的意思是,我們見了一星之火,就要把他撲滅,雖然不會有燒房子之事,請問拿什麼東西來煮飯呢?換言之,即是把好貨之心連根去盡,人就不會吃飯,豈不餓死嗎?把好色之心連根去盡,就不會有男女居室之事,人類豈不滅絕嗎?”
王陽明的那位弟子和李宗吾的看法一樣,實際上,這是不懂王陽明。王陽明的意思是,那些私慾正如我們身上的瘡,它是有害的,必須要除去。剜肉補瘡,不是剜肉,而是剜有病的瘡。而新長出來的肉看上去是瘡,但沒有危害,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
王陽明對這位自作聰明的弟子訓斥道:“這是我為人治病的藥方,能完全剷除人的病根。即使他的本領再大,十幾年之後,依然用得上。如果你不用,就收起來,不要敗壞我的藥方。”這位弟子發現王老師發怒了,急忙道歉。
實際上,學習心學,本身就是自己領悟的問題,失之毫釐就會謬以千里。很多弟子都向王陽明請教如何剷除私慾的具體方法。王陽明被問得很煩,於是說:“我沒有其他的辦法可以講。從前有位禪師,別人向他請教佛法,他只把拂塵提起來。有一天,他的徒弟把拂塵藏了起來,看他還有什麼辦法。禪師因不能找到拂塵,只好空手做出提拂塵的樣子。我要你們祛除私慾的講解就是啟發人的拂塵,除此而外,還有什麼可提的?”
過了一會兒,有位弟子小心翼翼地問祛除私慾的關鍵。
王陽明幽默了一把,側過頭去,看著旁邊問:“我的拂塵在哪兒?”
眾人恍然,都笑起來。
私慾在王陽明看來,是人不能充分發揮良知的一個根由,良知被種種私慾遮蔽,雖然有是非善惡之心,但因為受私慾的誘惑而無法去致良知。長久以往,我們的智慧和道德漸漸銷聲匿跡,留給我們的只是一個腐爛的軀殼。
而關於生存的慾望,王陽明說得很沉重:“人生在世,可能對一切聲色名利和嗜好,都能擺脫殆盡。但如果仍有一種貪生怕死的念頭存留在心,就不能和整個本體融合。人的生死之念,原本是從生身命根上帶來的,因此不能輕易去掉。如果在此處能識得破、看得透,這個心的全體才是暢通無阻的,這才是符合天理的表現。”
人可以沒有名利之心,但不可能沒有生存的慾望,螻蟻尚且惜命。所以誰能真的看淡生死,誰就真的成為聖人了。
閒思雜慮也是私慾
有段時間,王陽明的弟子陳九川表現出了抑鬱的氣質。他對王陽明訴苦:“自從跟了老師後就開始厭惡泛覽博觀,常常想獨自靜坐,以求摒棄閒思雜慮。可讓人惱火的是,不僅未達到目的,反而更覺得心神不寧,我這是怎麼了?”
王陽明笑道:“你這是痴心妄想啊,閒思雜慮怎麼可能祛除?只能讓它歸入正軌。”
陳九川又驚又喜:“您的意思是,人不可能沒有閒思雜慮的時候?”
王陽明點了點頭。
陳九川起了疑惑:“既然如此,為什麼聖人們要說‘靜’呢?”
王陽明回答:“‘靜’不是讓你一動不動,動也並非不靜。戒慎恐懼(對一個人喜怒哀樂情感及思想未發作時的一種警覺,有防患於未然的意思)就是念頭,為何要區分動和靜?”
陳九川又問:“那為什麼周敦頤說,沒有私慾就能靜。按這種說法,您說不能靜,看來我們還有私慾?”
王陽明回答:“沒有慾望當然能靜,但這個靜是‘定’的意思,定的是什麼?不是心,而是‘意’。戒慎恐懼是在你心裡流動,是活潑潑的,這就是所謂‘上天賦予人的命運,悠遠深邃,永不停歇’。你說上天動了什麼?可它一直在動。如果你的心真不動了,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