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第2/4 頁)
者也。惟後來僅有擬作及續書,且多濫惡,而此道又衰落。
清初,流寇悉平,遺民未忘舊君,遂漸念糙澤英雄之為明宣力者,故陳忱作《後水滸傳》,則使李俊去國而王於暹羅(見第十五篇)。歷康熙至乾隆百三十餘年,威力廣被,人民懾服,即士人亦無貳心,故道光時俞萬春作《結水滸傳》,則使一百八人無一倖免(亦見第十五篇),然此尚為僚佐之見也。
《三俠五義》為市井細民寫心,乃似較有《水滸》餘韻,然亦僅其外貌,而非精神。時去明亡已久遠,說書之地又為北京,其先又屢平內亂,遊民輒以從軍得功名,歸耀其鄉裡,亦甚動野人歆羨,故凡俠義小說中之英雄,在民間每極粗豪,大有綠林結習,而終必為一大僚隸卒,供使令奔走以為寵榮,此蓋非心悅誠服,樂為臣僕之時不辦也。然當時於此等書,則以為&ldo;善人必獲福報,惡人總有禍臨,邪者定遭兇殃,正者終逢吉庇,報應分明,昭彰不慡,使讀者有拍案稱快之樂,無廢書長嘆之時……&rdo;(《三俠五義》及《永慶昇平》序)雲。
而其時歐人之力又侵入中國。
※※※
〔1〕&ldo;四大奇書&rdo;清李漁《三國演義序》雲:&ldo;昔弇州先生有宇宙四大奇書之目,曰:《史記》也,《南華》也,《水滸》與《西廂》也。馮猶龍亦有四大奇書之目,曰:《三國》也,《水滸》也,《西遊》與《金瓶梅》也。兩人之論各異。愚謂書之奇,當從其類,《水滸》在小說家,與經史不類;《西廂》系詞曲,與小說又不類。今將從其類以配其奇,則馮說為近是。&rdo;(見清兩衡堂刊本《三國志第一才子書》卷首)李漁序。
〔2〕馬從善自號古遼閬圃,文康家門客,餘未詳。其序寫於光緒戊寅年(1878),稱&ldo;《兒女英雄傳》一書,文鐵仙先生康所作也。&rdo;
〔3〕勒保(1740‐1819)費莫氏,字宜軒,清滿洲鑲紅旗人,官陝甘總督、四川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等。曾鎮壓川、鄂、陝等地白蓮教起義及雲、貴苗民起義。
〔4〕觀鑒我齋《兒女英雄傳》序雲:&ldo;其書以天道為綱,以人道為紀,以性情為意旨,以兒女英雄為文章,……吾不圖於無意中果得於誠正、修齊、治平而外,快睹此格致一書也。&rdo;又云:&ldo;《西遊記》其神也怪也,《水滸傳》其力也,《金瓶梅》其亂也。&rdo;
〔5〕東海吾了翁《兒女英雄傳序》雲:&ldo;其事則日下舊聞,其文則忽莊忽諧,若明若昧,……研讀數四,更於沒字處求之,始知其所以忽莊忽諧,若明若昧者,言非無所為而發也。噫,傷已!惜原稿半殘闕失次,爰不辭固陋,為之點金以鐵,補綴成書,易其名曰《兒女英雄傳評話》。&rdo;
〔6〕《續兒女英雄傳》共三十二回,卷首有無名氏自序,不記年月。光緒二十四年(1898)北京宏文書局印行。
〔7〕石玉昆(約1810‐約1871)字振之,清天津人。道光鹹豐年間說書藝人。
〔8〕&ldo;斷立太后&rdo;見元雜劇《抱妝盒》,劇情敘宋真宗時李美人生子,遭劉皇后嫉害,陳琳抱妝盒救出幼主,幼主後即位為仁宗,密詢陳琳,尊生母李氏為皇太后。&ldo;審烏盆鬼&rdo;,見元雜劇《盆兒鬼》劇情敘汴梁人楊國用經商遇害,屍首雖被燒成灰和土製成瓦盆,但&ldo;冤魂&rdo;不散,能作人聲,後經包公審理伸冤。
〔9〕《龍圖公案》十卷,明無名氏撰,序署&ldo;江左陶烺元乃斌父題於虎丘之悟石軒&rdo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