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頁(第2/3 頁)
,極其生動充滿魅力,全場鴉雀無聲地聽他講課,所有人的思維都被他牽引,秦海鷗知道,這才是譚碩原本該有的樣子。
秦海鷗坐在鋼琴前,配合著譚碩的講解演奏了一些片段,譚碩不需要時,他就轉過來認真聽講,看上去就像是學生中的一員。等譚碩全部講完,秦海鷗又從演奏的角度講了對這個作品的理解,此外,他在進行音樂處理時曾遇到的困難,思考和解決的過程,還有重要的心得體會,也都選了印象深刻的展示出來。他一邊講,一邊在鋼琴上演示,彈到譚碩反覆修改過的地方,就順便停下來講講修改前後的區別和對應的演奏變化。臺下的學生邊聽他講,邊見他彈,這才領略到他對作品的理解和思考、對細節的打磨和鑽研到了何種程度,無不佩服得五體投地。而隨著秦海鷗的講解逐漸深入,他所講的內容與譚碩所講的內容從不同的角度彼此呼應,也終於讓大家明白了這個作品能獲得如此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是創作者與演奏者的一次完美配合‐‐作曲家有了演奏家的幫助,可以隨時對作品進行試奏和調整,讓作品自誕生之初就適於舞臺演奏,而演奏家由於全程參與和切身體驗了作品的創作過程,也自然對作品有著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演繹起作品來更加得心應手。兩個摯愛音樂的靈魂在此過程中彼此碰撞,高度融合,才使得作品也有了靈魂,發出動人心魄的生命之音。
這樣的一場講座,無論是作曲專業還是演奏專業的學生都覺得受益匪淺。兩人先後講完,講座便進入最後的提問環節,只見主持老師話音剛落,臺下就有數不清的手舉起來,這個機會實屬難得,誰也不想錯過。
第一百一十章
學生們的問題不僅僅涉及剛才所講的內容,更多的是從音樂藝術的角度提出的更為宏觀的問題,或是在學習和練習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從每天練琴的時間到如何克服創作瓶頸,問什麼的都有。由於這是學校組織的教學活動,在場的媒體只是上前拍了些照片,並沒有加入提問的行列。但媒體關心的某些問題也是大家關心的問題,於是在幾輪問答後,就有同學問秦海鷗將來有何打算、是否還會繼續演出。
秦海鷗的回答是肯定的,不過並沒有透露具體的日程安排。除了在舞臺表演的時刻,他極少會給人距離感,這時話題突然由答疑解惑轉到他自己身上,學生們無甚顧忌,很快就有人提出一個敏感的問題:&ldo;去年你為什麼突然就停止了演出,現在又為什麼決定要復出了呢?&rdo;
這個問題一問出口,不僅秦海鷗沉默了一下,全場也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都想知道問題的答案,但所有人也都知道這個問題實在太過敏感。在座的師生們有的驚訝,有的觀望,有的期待,有的則認為在講座上問這樣的問題不合時宜,便向提問的學生投去不滿的目光。但記者們的反應只有兩種,一種是興致勃勃等著秦海鷗回答,一種則是認為問了也是白問,畢竟這個問題早已不知被多少媒體直接或間接地問過,卻只能得到於豆豆一個極其官方的簡略回答,秦海鷗今天出現在這裡,不可能對此毫無準備。
事實上,於豆豆此前確實叮囑過秦海鷗,就連譚碩也被迫記下了一些&ldo;小紙條&rdo;以防萬一。這時於豆豆注視著臺上的秦海鷗,等待他按照自己的安排來回答這個問題,但後者在短暫的沉默後,竟突然露出幾分釋然的神色。於豆豆心頭一緊,頓時有了不好的預感,她想她大概猜到了秦海鷗要做什麼,但一切都太晚了,她已經攔不住了。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