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別離(第1/4 頁)
崇禎十四年。
七月十二日。
松錦之戰明清雙方主力交鋒的第十八天。
河南,開封府。
郾城。
郾城地處開封府西南,已經位於河南中部。
自十二年初,杞縣民變,萬民軍兵起之後。
郾城四周常常能見兵戈戰事,甚至幾度遭遇亂軍圍城。
城內百姓官兵彼此扶持,齊心協力終是守下了城池,未使郾城淪陷。
不過自從十三年,漢中軍兵進開封之後,兵禍也為之休止。
但是現如今,戰亂又起,兵禍再現。
前些時日,北面的臨潁縣內鬧出了一樁禍事。
這些年來,光景不好,雖然沒有蝗災,旱災稍微緩解了一些。
收成雖然比起去年好了一點,但是朝廷今年又再度加派,如此哪裡還能交出更多的錢糧?
要是真把錢糧如數交上,只怕是一家老小都難以活過這個冬天。
鄉下村裡為了求活度日,賣兒賣女者數不勝數。
這樣的事情,就在郾城發生了不少。
往常大戶人家,這個時候常常趁機低買高賣,佔田佔地,買奴收婢。
不過不知道為什麼,今年那些大戶地主開的價格高了不少,甚至態度也很緩和,有商有量了起來。
很多地方,甚至地主大戶還自發的捐獻錢糧,施粥放糧。
雖然不多,但是好歹也能緩解一時之急。
那些地主大戶也沒有了往常盛氣凌人。
市井鄉鄰之間有傳聞。
這些大戶人家之所以態度轉變,很大程度都是因為如今在南直隸鬧得沸沸揚揚的萬民軍。
萬民軍打破城池,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把城中的大戶地主,官紳士人都抓起來,公開審問。
若是惡貫滿盈,橫行鄉里的,盡數誅殺。
若是樂善好施,與鄰為善的,只是沒收一部分的財產,其餘的仍然交還。
就是譭譽參半,好歹也是保全族人性命。
不少的百姓也因此感念起了萬民軍。
臨潁縣的禍事,還是禍在了催收上。
聽說朝廷又在用兵,遼東的建奴又打了過來。
朝廷調集九邊的精銳盡數援遼,和建奴打的難分難解。
如今傳來的訊息,官兵在前線可以說是打出了氣勢,捷報確實傳來了不少。
但是這一切對於他們來說並不好。
並不是朝廷打勝了仗不好。
而是朝廷打仗不好。
戰事一起,朝廷又要加派。
年年加派,月月催收,哪家哪戶能夠支撐的下去啊。
中產之家成了貧窮之家,貧窮之家成了困苦之家,窮困潦倒,難以為繼。
只能是背井離鄉,逃亡他地苟且討生。
故土難離,人離鄉賤啊。
臨潁縣內鬧出的那一樁禍事,就是禍在了催收之上。
催收的衙役收不到稅,便要被上官責罰。
在連番催促之後不能將稅賦手上,催收的衙役大為惱怒,當下鎖拿了幾家作為典型想要返回縣衙交差。
但是在離去的路上卻被其親友族人擋住,不肯放他們離去。
衙役們大為火光,與這些擋路的人吵嚷了起來。
推搡之間,不知道誰提了一句李巖,說了信王萬民軍云云。
場面為之一靜,衙役們當即色變,也顧不得人犯,拔腿就跑。
眼見衙役們變了顏色直接逃走,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反應過來。
但是有人在人群之中大喊了一聲這些衙役怕是要去縣衙稟報,一下驚醒了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