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部分(第1/4 頁)
秦王本不想這樣做。但見藺相如態度堅決。只得無奈地說:“好!就這麼辦吧!”說完,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裡。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於秦王會把他怎麼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後來秦王發覺這件事,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想發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準備,恐怕打不贏。最後,秦王十分惱怒,可又見藺相如機智勇敢,是位難得的人才,也沒有為難他。便放他回到趙國去了。這件事情在歷史上就叫作“完璧歸趙”。此事在司馬遷《史記》中有詳細記載。同時是記載廉頗與藺相如將相和與將相不和故事的是(廉頗藺相如列傳)。
“石以人貴,人以石顯。當年若不是和氏之璧,絕不會演繹一出‘完壁歸趙’故事而使藺相如青史留名,他極有可能如草木之人,廁身繆賢之門而老於戶牖之下;若不是有膽有識攜璧使秦的藺相如。和氏璧也許不會從此身價陡漲而價值連城,充其量也不過是諸侯或帝王手中玩物而已。如今藺相如早已荒冢草沒,但那塊曾經留下藺相如手上溫熱的和氏璧今在何方呢?”林易聽完這司馬乾的故事,感嘆道。這司馬遹是從小熟讀經書,自然對這其中的故事耳熟能詳。但是出於這司馬乾是長輩,因此還算是非常耐心地聽完。
“非也,非也!老身所述和殿下所知皆是這正史所載或是民間野史,殿下難道沒有發覺這故事其中的矛盾嗎?”
“請皇叔太祖高見!”林易又十分地恭敬道。
“在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鎮國之寶。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梁有懸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的別稱。這和氏璧就是這其中最出名的鎮國之寶,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無價之寶’的‘天下所共傳之寶’,與隨侯珠齊名,共為天下兩大奇寶。
以那秦王貪婪成性的性格,遇到如此無價之寶,只怕比那貓兒見了腥還要撓癢癢,如何能放過此寶?那藺相如所居住之使館,是守備森嚴,只怕是連個蒼蠅都飛不出去!而那藺相如竟能使一下人化為買賣人帶著和氏璧突破重重關卡,逃出秦國,這豈不是怪哉之事。況且以那秦王睚眥必報的性格,這藺相如是當著宮內大臣和賓妃的面上讓其受辱,當時也不過是佔著玉石俱焚的勇氣,才留下一條性命。
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布衣之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這藺相如固然智勇雙全,但一時之勇卻不能用一世,他不過是那秦王刀俎上的魚肉。如此欺君大罪,秦王最後竟是放了此人,這更是不可思議!”司馬乾又是侃侃而談。
“莫非這和氏璧,並不是這普通的珍寶,竟有通靈之寶的效應!”林易一聽這司馬乾分析,果然覺得這其中有很大的疑問。看來這史書也並不是完全可靠,這其中故意是含糊其辭,隱去了那許多見不得人的秘密。
“不錯,這和氏璧就是件通靈之寶,雖未經雕琢,卻可自動護主,這藺相如是如此智勇雙全的忠義之士,這和氏璧自然要保其性命,護其安然離開秦國。”司馬乾又接著道。
“通靈之寶!”林易驚道。他只是隨口猜測,想不到卻果真是如此。林易是曾在一些古籍中看到過這關於通靈之寶的記載,傳說這通靈之寶是上屆仙人的煉器材料,即使是仙界也是十分寶貴之物,每一件通靈之寶的問世,都要驚起一番血雨,連上界真仙都不能倖免!
“最後這和氏璧最終還是為秦國所得,至於何時、如何被秦國擁有。現在已查無記載。後來秦始皇橫掃六合,蕩平宇內,為了體現自己前不古人、後無來者的功績,命玉工將宰相李斯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