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豪賭上(第2/3 頁)
主陣地兵力薄弱,正是突擊的好時候。
如果將整個戰場比作圍棋棋盤,那麼高衡的主陣地就是棋眼,只要突破這個棋眼,剩下的山頭就是孤軍奮戰,無法取得聯絡,清軍可以從容地實施各個擊破的方略。
“哼!看來多爾袞是反應過來了,正好,讓他領教一下我們的厲害。變陣,全軍呈斜角,後退三里!”見清軍傾巢而出,高衡放下千里鏡道。
高衡的這個命令可不是沒來由的,如果從空中俯瞰就會發現,高衡本陣的位置過於前置,這是因為當時有騎兵打輔助,現在騎兵不在,光靠步兵和炮兵,機動力不足,如果陣型過於前置,抗打擊能力就會減弱。
所以高衡果斷移動大陣,將全軍陣型收縮到象山和西山之間的位置。從地圖上看,西山在象山西北方向四十五度左右,象山西山如果連線的話是一條四十五度的斜線,高衡就是將一萬五千步兵和兩個旅的炮兵佈置在這條斜線上。
乍一看好像沒有什麼章法,其實這裡面有很大的玄妙。步兵拉開陣型,對方兵力一旦衝擊,就會遭到象山和西山陣地的兩面夾擊。而且兩個陣地的火炮反而能對本陣的左右兩側進行支援,只要興華軍能騰出手來,進攻主陣地的清軍將會遭到四個炮兵旅的三面夾擊,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可多爾袞的軍隊已經大舉出動,即便是他們看出來高衡對於軍隊的調動有講究,此刻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打頭的依然是數萬飢兵,多爾袞發現這些飢兵著實好用,死了也不心疼。後面跟著的是數萬綠營兵主力,滿清軍隊中的綠營兵太多了,適當也要消耗一些,否則綠營一旦做大,對清朝統治者而言不是好事情。
作為滿清事實上的皇帝,多爾袞也是熟讀史書,當年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用的正是借刀殺人之際,隋朝一統天下之後,北方胡漢混雜,軍隊成分也非常複雜。在隋煬帝看來,南方漢人才是正統,所以他多次集結北方部隊主力,攻打高句麗,在作戰中消耗這些不穩定因素。再從北方徵發大量民夫修建大運河,都是為了消除北方統治根基不穩的隱患。
多爾袞現在乾的也是這樣的事情,用綠營兵當主力,反覆衝擊對方陣地。
因為多爾袞不太信任綠營兵漢人將領的緣故,所以實際上綠營兵和飢兵的主將都是滿蒙人士,比如這一輪負責總攻的飢兵負責人就是巴林甘都,此人是鑲藍旗蒙古人,後陣的綠營兵領兵大將是薩爾圖,此人是鑲藍旗滿洲八旗將領,兩人各領五萬飢兵和五萬綠營兵組成第一梯隊。
再往後就是索渾和阿克善帶領的一萬五千滿蒙八旗馬隊以及一萬五千漢軍八旗步兵,除此之外,監軍索尼負責指揮火炮進行支援,當然,這裡的火炮指的是清軍之中的普通火炮,北洋新軍多爾袞自然是捨不得用的,雖然前次作戰,清軍裝備的普通火炮被興華軍足足摧毀了上千門,但是剩下的普通火炮依然有小四千門,多爾袞可不喜歡藏著掖著,這些火炮放在後面也是放著,還不如拉到前面去轟擊。
這一陣,曹振彥既然提議全軍出動,自然清軍就不想保留,除了多鐸、吳應熊和阿濟格三路齊出之外,多爾袞寄予厚望的就是中路突破,中路興華軍步兵不過一萬五千人,多爾袞拉出去正面攻擊的兵馬達到近十五萬人,不能不說兵力強大。
戰至今日,多爾袞七十萬大軍尚有五十五萬多人,除去嶽樂帶走的五萬多騎兵,正面戰場上多爾袞手中還捏著五十萬大軍,多鐸、吳應熊、阿濟格帶走近三十萬人,中路再次投入十五萬人,多爾袞此刻手上還有精銳的北洋新軍、巴牙喇以及葛布什賢超哈和鑾儀衛不動,這五萬兵馬是大清精華中的精華,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多爾袞可捨不得用。
巴林甘都手持彎刀,他不喜歡帶明清樣式的缽胄盔,而是依然帶著他標誌性的蒙古皮帽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