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7章 蘇報的論戰三(第2/2 頁)
吃乾淨了。大明各個城市工商業蕭條,街面都是倒閉的店鋪。
而朝廷的稅基正是經營性的地主和工商業主、自耕農、小手工業者。他們紛紛破產,稅就收不上來了。
這就導致,朝廷的稅收越來越差。財政逐步走向崩潰。
在每個大王朝的最後七八十年裡。也就是朝代末期。一般會有人出來改革。例如唐朝的兩稅法,宋朝的王安石變法,大明的張居正一條鞭法等。
變法不論怎麼變,都是想維持繼續向百姓收錢的模式不崩潰。最終都是讓百姓掏錢。
為什麼要改革呢,因為能吃的都吃乾淨了。
尋租性地主這般人是不會閉嘴不吃的。他們會因為把東西吃光了,就不餓了嗎。那是不可能的。
那吃誰呢。只能互相吞噬。
這就是朝代末期,黨爭愈演愈烈的原因。
他們分成不同的利益集團,互相吞噬。改革是為了找到新的被吞噬階層,或者恢復被吃掉的階層,來緩解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
可從歷史來看,這個過程往往是不可逆的。這些改革,延緩了衰敗,給王朝延壽。但並不能扭轉乾坤。
,!
梅香聽到這裡舉起小手,表示要提問。
楊凡示意他可以說,她問道:“老爺你說的這些問題,不就是官員的腐敗問題嗎。歷朝歷代都是因為腐敗問題亡國的嗎。”
“沒有一個朝代是因為腐敗亡國的。”林月如接過話來說道。“因為任何一個朝代,從建立之初就是極其腐敗的。從頭貪腐到尾,就沒有一天清明的時候。”
小娘皮也點頭道:“月如說的不錯,大明建立之初,郭桓案就說明問題了。”
郭桓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發生在明洪武十八年(1385),屬於重大官吏貪汙案件。
戶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直省的官吏作弊,盜賣官糧。後被揭發,以其涉案金額巨大,對經濟領域影響深遠而為世人矚目。
對此,明太祖將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處死。為了追贓又牽連到全國各地的地主,遭到抄家破產的不計其數,地主對此怨恨極深。
朱元璋為了平息怨氣,又將審刑官吳庸等人處死。
朱元璋還活著,郭桓這幫人就敢貪汙總共兩千四百多萬石糧食。
這是多少呢,相當於大明一年的財政收入!
此案牽連全國的十二個布政司,牽涉禮部尚書趙瑁、刑部尚書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麥至德等。
總計一共損失精糧兩千四百萬擔,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贓七百萬!
詞連直、省諸官吏,系死者數萬人,為了追贓糧,演變成全國騷動,民間富人莫不因此破產。
看到夫人們都在認真的聽著,楊凡喝了口水,繼續說道:“從三代開始,王朝滅亡的原因有哪些呢。只有三個,第一邊患,也就是外敵入侵導致滅亡。第二,統治階級內鬥導致滅亡。第三百姓造反導致滅亡。並沒有一個是因為官員貪腐。”
:()明末鋼鐵大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