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向此臨水與登山(第2/4 頁)
你們心裡沒數嗎?”
老道開啟一幅長卷,邊開邊說道,
“你們看這是何物?”
眾人上前圍觀,還是有蘆頌這等博物識廣的,
“這莫非便是大綦那邊於道門宮觀廣泛興起的塔麼?”
“正是此物,你可知曉此物來歷?”
蘆頌略略思索,致禮說道,
“學生便淺言一二,只是見識鄙薄,錯漏之處還請師長賜教,”
於是便依著圖樣說道,
“據聞,此物乃是東方數千裡外有天竺國處傳來,這國家別無所長,唯好辯論,上至國王,下至黎民,幾乎是閒來便聚在一起論道理,所論者多是生何以來,死往哪裡去的執念。因為此地只旱雨兩季,一年之內並無冬夏之更迭,因此雖然人性懶惰,卻物產豐阜,但世人愚昧,不知此乃天地氣運轉圜之故,歸因於萬物萬靈庇護,以至於有千萬生民,億兆神明之流俗。
乃有一王子曾求學於宇朝,然後歸國,有感於故國百姓之昏敝,更厭惡其崇拜無數妖物而興起的各等淫祠,於是以中夏道教為根本,雜糅辯術、名訣創宗教,規範神明體系,制定模範儀軌,而漸成顯教。之後其仙去時,其教眾於天竺國內已過半數,天竺國主更尊此王子為大覺聖者,築方底圓頂陵墓以供奉其骨殖,其後這類墓制便成為此宗教聖者專享,稱之為方墳。
然後,歷代國王屢次加封修繕,這墳冢便從一層壘成多層,圓頂因為升高而改小而陡,漸成錐型。等待這等建制隨著東方通遼商道傳到大綦,已經漸與咱們中夏建築形制融合,便從覆缽形制演化為多重多簷建築,如今大綦已經用於大德高道蟬蛻安放之用,高大者稱密簷多重塔,據聞其神都有大慈恩塔者巍峨九重高聳達二十餘丈,低矮者則是覆缽單簷居多,一丈至五丈不等,堆累繁多,大小參差、高低不同,粗細不一,形狀各異,觀若茂林,故名之為塔林。”
然後蘆頌說道,
“莫非真人也要在咱們大肇修建此等建築?”
“不錯,便有此意,你們再看看,這些規制有何差異?”
之所以做長卷便是右手邊乃是大綦制式,左手邊則是新制式。
“這新制式雖然只是七層,但是這平面八角形倒顯得更加雄拔,而且臺基高大仿若樓閣,只是不知這等規制能高几許?”
蘆頌略作比較,便明白老道的謀劃。
“果然是名師出高徒,諸般學問一樣都沒落下,這便是八面樓閣多重塔,比之大綦制式更合咱們這邊的格局,而且明七重,實九層,外面又多副階、飛簷,裡面不同於大綦空筒木梯,皆是磚石一體建成,合高可達三十丈,並不放在懷朱臺遺址之上,而是坐南朝北,落在北尨山下溪流南邊,用虹橋與北面神道連線成一體,再北面作獻殿,前後兩殿,各有配殿,北邊不作門,東西開門,至於北面,”
老道指了指另一規格的塔型,
“便是用亭閣式磚塔做塔林,便是將亂葬崗子這些墳塋遷入其中,林林總總千餘個,倒也不會讓東丹人的先人寂寞了。至於高塔往南直至丹朱陵寢前這神道都翻新了,起東西鵲臺、東西乳臺,建神門,沿途遍植松柏,然後便是修繕丹朱陵寢,索性這片雖然殘破,規制卻還整齊,起朱牆將兆域圍起來,若是東丹人意猶未盡,便把這處陵寢上下宮也給他好好整治一番!”
果然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這等坑土財主的手藝,實在是用心良苦。
“師叔,您這是打算按著帝陵的規制操辦啊,只是不知這麼一套下來,咱們打算讓東丹人拿出多少來?便是他們捨得,這工程一時也怕完不了!”
“你以為東丹人是憨傻嗎?咱們便是要作價高些,也讓他們先拿一成的定錢來,至於工程只要東丹國還在便給他慢慢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