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蟠虎踞,東南形勝——東南(上)(第4/13 頁)
線
南方在長江沿線置列有一系列軍事重鎮,扼守長江的幾處要點。古代長江下游易渡之處有二,一是採石渡,一是瓜洲渡,分處建康的上下游。江北之敵yu渡江攻建康者多出此兩處。建康方面也加強對這兩處渡口的防守,在這兩處渡口的南岸,置兵戍守,立為重鎮,這就是京口(今鎮江)和採石。\與此二地隔江相對的,東面是廣陵(今揚州),西面是歷陽(今和縣),北方鐵騎南下,往往東抵廣陵,西抵歷陽,故亦立重鎮以守之。
京口即今江蘇鎮江市。最早孫權曾立都於此,號為京城,遷都建鄴後,立為京口鎮。自此以後,立國於東南者,均以京口為重鎮。東晉時,郗鑒經營京口以挫蘇峻之亂,遂建為雄鎮,號稱北府,與西府歷陽、南州姑孰一起拱衛京師建康。桓溫專擅朝政,視京口為眼中釘,曾謂「京口酒可飲,兵可用。」[註:《資治通鑑》卷一百零二晉紀二十四]其帳下謀士郗超會其意,暗示其父郗愔將京口讓給了桓溫。謝玄在淝水挫敗前秦苻堅大軍,依靠的主要是京口的北府兵。桓玄自荊州東下,朝廷本yu倚北府兵以拒桓全,但北府將劉牢之舉兵降附桓玄,桓玄遂入建康。桓玄代晉,劉裕、劉毅等據京口起兵反玄,因以滅玄。劉裕代晉後,有鑑於京口的戰略地位,曾遺詔「京口要地,去都邑密邇,自非宗室近戚,不得居之」[註:《宋書》卷七十八劉延孫列傳]終劉宋一朝,無論是在對北敵的戰爭中,還是在內部政治鬥爭中,京口的地位都是舉足輕重。梁末,陳霸先鎮京口,王僧辨守建康,陳霸先襲殺王僧辨,亦據京口而發,並最終建陳代梁。隋滅陳之戰中,賀若弼自瓜洲率先渡過長江,攻佔京口,與自採石渡江的韓擒虎合圍建康。唐初李子通攻沈法興,亦自廣陵渡江取京口。南宋偏安東南,主戰派大臣力主經營建康、京口以圖中原,如陳亮曾上書孝宗皇帝說:「京口,連岡三面,而大江橫陳,江旁極目千里,其勢力大略如虎之出穴。」[註:《陳亮集》中華書局增訂本,卷一]
採石即今之採石磯,隔江與橫江渡相對,其地突向江心,有比較好的渡江碼頭,是古代長江易渡之處。秦始皇巡視東南,即由此處渡江。孫策略取江東,也由此處渡江;後遂建為重鎮。西晉滅吳之戰中,吳丞相張悌率軍至採石,渡江迎戰晉軍,兵敗,晉上游諸軍遂長驅直入,直抵建業。晉永嘉元年(307年),陳敏據建業起兵,晉揚州刺史劉機由歷陽渡江討之。東晉咸和三午(327年),蘇峻據歷陽起兵,率軍自橫江渡江取採石,東逼建康。鹹康元年(335年),後趙石虎率軍南下,遊騎至歷陽,東晉急增戍採石、蕪湖、慈湖以備之。梁太清二年(548年),侯景起兵叛梁,自壽陽趨歷陽,歷陽太守莊鐵以城降,並建議侯景說:「宜乘此際速趣建康,可兵不血刃而成大功;若使朝廷徐得為備,內外小安,遣羸兵千人,直據採石,大王雖有jg甲百萬,不能濟矣。」[註:《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一梁紀十七]侯景遂自橫江渡採石,襲據姑孰,東下建康;先是,臨川太守陳昕啟湊梁主:「採石急須重鎮,王質水軍輕弱,恐不能濟。」[註:《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一梁紀十七]隋滅陳,韓擒虎兵出廬州,由橫江濟採石,陷姑孰,從右翼包圍建康;此前,陳將樊毅提醒陳主說:「水口、採石,俱是要地,各須銳兵五千、金翅二百,緣江上下,以為防備。」[註:《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六陳紀十]北宋開寶八年(975年),曹彬率軍伐南唐,在採石大敗南唐守軍,佔領採石,然後在採石架設浮橋,接應江北的宋軍,宋軍遂長驅直入,如履平地。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南侵,也試圖從採石渡江,被虞允文擊敗。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襲取和州,準備進擊江南,大軍渡橫江,奪佔採石,遂據集慶(今南京),開創大明基業。
京口與採石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