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南桓溫(二)(第1/8 頁)
第三節 總是差一點
桓溫第一次北伐。
公元354年,42歲的桓溫率軍4萬,從江陵荊州出發,兵分三路北伐,矛頭直指長安。那裡,有氐族人,和他們建立的前秦。
前秦國主苻健率軍5萬,在嶢關迎擊。
一隻戰狼統率4萬狼兵,晉軍士氣高漲,勇不可擋。幾仗下來,苻健率6千殘兵敗將逃回長安,挖溝築壑堅守。桓溫進軍到灞上,釋出安民告示。
自西晉滅亡,五胡入華,北方漢人飽受蹂躪,沒想到今日能重見漢軍,紛紛牽牛備酒,到軍營犒勞。長安附近官員也紛紛向桓溫投降。
這說明,北方百姓還是把東晉作為正統,桓溫北伐有較好的群眾基礎。
飽嘗勝利的喜悅的同時,也有隱憂。那就是,駐兵灞上,遠離東晉大本營,晉軍後勤供應逐漸成了大問題。
桓溫的設想是,等關中麥熟之時,派士兵搶收麥子,補充軍糧。
苻健畢竟一代雄主,更是個狠人,看準了晉軍糧草不濟的軟肋,直接派士兵把沒有成熟的麥子全割光了,搞了個堅壁清野。反正我們去年的餘糧還有,油潑面、臊子面、褲帶面、永明岐山面的,少吃麵多喝湯撐個一兩年沒問題,你們這幫南方人,帶了多少大米來?能撐多久?
桓溫顯然撐不了多久,糧草不濟,只好退兵。但是,此次北伐畢竟取得了輝煌的戰果,有業績不表揚也不行,晉穆帝封桓溫為征討大都督。
回家準備準備接著來。356年6月,桓溫率軍第二次北伐。
大軍再次從江陵荊州出發,8月渡過伊水,在伊水北岸與羌族首領姚襄軍進行了兩次大戰。晉軍勇猛無前,大敗羌軍,居然光復了軍事重鎮洛陽。
洛陽,唯一一座被稱為神都的城市,全中國的戰略cbd之一,在中國歷史上的戰略地位和象徵意義不言而喻。洛陽光復,令桓溫激動萬分,在洛陽著力修復了西晉歷代皇帝的陵墓,建議東晉遷都於此。
桓溫的這個建議,也被軟骨病史學家們作為桓溫野心家的罪證之一。其實,桓溫的這個建議,應該是源於中國古代一個最簡單的戰略思想。
天子戍邊。東晉如果能將洛陽作為首都,洛陽就成了北伐的橋頭堡。
然而,只求苟安東南的東晉小朝廷,怎敢冒一丁點兒的風險?桓溫的建議被中央一口回絕,只得退兵南歸。不到三年的功夫,中原地區被慕容鮮卑的前燕佔領。
二次北伐成果盡失,卻不影響桓溫威震寰宇。363年,桓溫被任命為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367年,又兼揚州刺史,別忘了他之前就是荊州刺史,這下,他實際掌控了東晉長江領域的所有軍隊。
368年,東晉加大司馬桓溫殊禮,位在諸侯王之上。至此,桓溫一躍成為東晉名副其實的最強實力派,此時,他56歲,與開國大典時的毛爺爺同齡。
野風擋不住。369年5月,57歲的桓溫雄心不改,又自任徐州、兗州刺史,率水陸軍5萬,從今安徽當塗縣出發,開始第三次北伐。
第三次北伐前,中原的形勢對東晉來講很不樂觀。先是東晉的北方重鎮許昌被前燕佔領, 363年至365年,淮陽一帶也失守,軍事重鎮洛陽成了孤城。
前文已講過,此時守洛陽的,是為洗刷家族恥辱、為子孫入編掃清障礙而主動要求到前線的沈勁。沈勁麾下僅500士兵,顯然不是慕容恪、慕容垂所部鮮卑虎狼之師的對手。365年,洛陽陷落,沈勁死節。慕容恪乘勝連克魯郡、高平、宛城等地,兵鋒直指漢水以北,軍勢強勁。
369年6月,桓溫率大軍坐船到達金鄉今屬山東時,突然遭遇大旱,河道水淺,大軍水運開始變的費勁。
桓溫之所以率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