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東西魏對峙(第2/6 頁)
關中平原不僅是中國古代黃河文化的中心,當之無愧的中華文明搖籃,也是整個亞洲最重要的人類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關中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水,氣候溫和。《史記中稱其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和“四塞之國”。
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名副其實的中華戰略cbd。
先後在關中建都的朝代或國家,名單很長:西周、秦、西漢、新王莽、東漢末年、西晉、前越、前秦、後秦、大夏……
西漢時,張良曾對關中地區的重要戰略地位做過一番精闢的闡述:“關中左淆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灣維天下,酉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
翻譯成白話文,主要意思是:關中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又有附近巴蜀地區農業和西北畜牧業的支援,經濟發達。它四周為秦嶺、北山山系及黃河所環繞,北有蕭關,西南有散關,東南有武關,東有函谷關等,形成一個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特殊有利位置。從地勢上看,關中又位於黃河上游,和平時期可保安定發展,若想對關東用兵,可順黃河而下,定能勢如破竹。
正是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助秦滅了東方六國,完成統一,也才有了今天雄立於世界東方的團結強盛的中華民族。
楚漢爭雄時,蕭何坐鎮關中,為劉邦源源不斷的提供物資、兵源,一舉奠定了西漢的百年基業。
要想對關中的地理、人文有個更深的瞭解,建議大家看一下曾在央視紀錄頻道上演過的,由陝西省委宣傳部主辦拍攝的大型紀錄片《大秦嶺。此片老王全看完了,感觸頗深。
宇文泰的西魏相比高歡的東魏,雖然人口少、兵力弱,可由於佔據關中地區這處戰略要地,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雙方實力的差距。西魏,只要每年冬天搗毀雙方邊境黃河上的堅冰,東魏就很難攻過來。
於是,跟查干湖冬捕隊一樣,西魏每年冬天烏央烏央的一堆人聚集在黃河邊,任務只有一個—搗冰。
東、西魏分立之初,高歡心裡是極其不爽的。宇文泰當年只是自己的平級的賀拔嶽的小跟班,如今收容了個逃跑的皇帝,就想與自己平起平坐,不聽“中央”指揮,必須教育整頓一下。
高歡自恃兵力多,年年主動進攻西魏。雙方一共發生了五次大戰,分別是:小關之戰、沙苑之戰、河橋之戰、邙山大戰、玉璧之戰,每戰均精彩紛呈。本章先介紹前三戰。
一小關之戰,集中兵力、蛇打七寸的典範。
536年12月,高歡督3路軍進攻西魏:一路由猛將高敖曹掛帥,攻上洛(今陝西商縣)。二路由大都督竇泰為主,率軍攻潼關。高歡則親率中軍進駐於蒲阪關。
蒲阪關,前文已多次提到,過了蒲阪關,就是長安的門戶――潼關。高歡的目的不言而喻。三路大軍中,攻擊潼關的竇泰是主攻,其餘兩路都是為竇泰助攻。
竇泰,名字起的挺霸氣,然並非世出名將,高歡為何把主攻部隊交給他?因為,竇泰的妻子是婁氏,婁氏有個姐姐,叫婁昭君,對,就是高歡妻子。
把主攻的任務交給連襟,高歡放心。
打助攻的高敖曹,率軍自商山峻隘的山道中轉鬥而進,繼而所向披靡,十幾天就攻克了上洛,正準備乘勝攻擊藍田(今屬陝西),結果,高歡來了軍令撤軍。
因為,竇泰自刎了。
原來,高歡的戰略戰術被宇文泰看的一清二楚。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宇文泰佯裝退保隴右,實際集中兵力,悄悄從潼關旁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