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Γ�芍ふ饈橇講坎幌喙氐畝懶⒅�鰲�
《漢書》其它子目下的著作也都與醫學有關,“經方”包括方藥、本草、內、外、婦、兒各科醫書,總11家274卷;房中與神仙兩類,也涉及醫學內容,如房中類的“養陽方”、“有子方”,神仙類的按摩術、引導術等。
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黃帝內經》與神話中的黃帝本無關聯,冠以“黃帝”之名,是為了追本溯源。黃帝乃傳說中的古帝王,曾有許多重大發明,使後人受益匪淺,故中華民族一直以黃帝為祖先,歷代後人均以黃帝子孫為榮。古人由此將一切文物制度都歸於黃帝名下,《淮南子·修務訓》曾總結過這種歸祖情結說:“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託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
《素問》之名,始見於張仲景《傷寒論序》:“感往昔之滄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卷》、《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辯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在我國正史中,《素問》之名見於《北齊書·馬嗣明傳》:“馬嗣明,河內人,少明醫術,博綜經方,《甲乙》、《素問》、《明堂》、《本草》,莫不鹹誦,為人診候,一年前知其生死。”在目錄學上,《素問》之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黃帝素問九卷。”
《靈樞》作為書名,始見於唐代王冰為《素問》所作之注:“《靈樞經》曰,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據學者們考證,最早時本無《靈樞》,僅有《九卷》,後改為《針經》,其後又改為《九靈》,到唐代時始稱《靈樞》。有人認為,這種情況恰好說明一個問題,即古代民間相傳的同一醫書可能有許多不同版本,這樣名稱差異就較大,很可能內容多少也有區別。
關於《內經》的成書年代,歷來有不同看法,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1、成書於黃帝時期。因為《黃帝內經》是以設問形式寫成的,主要是黃帝問臣下答,也有一些是臣下問黃帝答。所以有人直觀地認為,《內經》就是黃帝寫成的,因此其成書年代也與黃帝同期,如此推論,成書當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但此觀點現在很少有人堅持。
2、成書於戰國時代。到了宋代,一批學者認為應該成書於戰國時,始創此觀點的有宋代邵雍,此人乃是研究《易經》的宗師,相傳曾創“梅花易數”之法。他曾經說:“《素問》、《陰府》,七國之書也。”宋代大哲學家程顥也持此觀點,他說:“《素問》書,出戰國末,氣象可見。若是三皇五帝典墳,文章自別,其氣運處,絕淺近。”
3、成書於秦、漢之際。持此觀點的學者眾多,竇蘋《酒譜》曰:“《內經》十八卷,言天地生育,人之壽夭系焉,信三墳之書也。然考其文章,知卒成是書者,六國秦漢之際也。”《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曰:“《黃帝素問》,原本殘闕,王冰採《陰陽大論》以補之。其書雲出於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間人,傳述舊聞,著之竹帛,故貫通三才,包括萬變。”
4、成書於漢代。從元朝開始,有人就懷疑此書成於漢代,元明之際的呂復曾說:“《內經》、《素問》,世稱黃帝岐伯問答之書,乃觀其旨意,殆非一時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劉向指為韓諸公子所著,程子謂出戰國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禮記》之萃於漢儒,而與孔子、子思之言並傳也。”此後,歷朝各代均有人堅持漢代成書說,現代持此說者也不在少數。
綜合這些觀點,大約有兩點是共同的:一是《內經》的成書時間與中醫理論形成的時間是兩回事;二是《黃帝內經》是一部集納本,而絕非原著,是戰國到漢代期間,許多人整理上古醫書的結果,但在整理的過程中,有些醫學家將自己對古醫書的理解加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