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道統之爭!(第1/5 頁)
樂正氏把自己心中的外王框架,全部述說了出來。
他的語速不急不緩,讓人很容易聽進去。
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後世文人屢屢掛在嘴上的幾個名詞,便是指……此刻樂正氏口中的至德教化之政。
從某種角度來說。
這亦是儒士們心中的理想國。
那麼外王框架與外儒框架有何根本性的區別呢?
答案是:外儒乃是皇帝的統御思想工具,皇權在上。
可想要達到外王,皇帝就得親身成就內聖,再引導人人成聖,天下大治……皇權在下……
同時。
要求代代皇帝都保持內聖修身。
這完全不現實。
品德什麼的,都是次要的小問題。
頂層權力的分配,才是重中之重。
比如……
內聖對於皇帝有個最基本的限制,那就是不準任用奸臣,亦或者說是諂媚攀附之寵臣。
然而。
站在許尚的高度來看,寵臣卻並非全然都是壞處。
比如著名的和珅。
都說和珅貪……
但你不能說和珅沒本事。
同時爭議較大的還有大明嚴嵩、魏忠賢等等。
這個時候。
我們又得把嘉靖皇帝的名言給拿出來了。
在嘉靖看來。
清流有如長江。
嚴黨則是黃河。
世人皆道,嚴黨貪墨橫行,但東南大局卻是由胡宗憲一肩挑之!
相比之下。
清流首腦之一的徐階,家產卻比嚴嵩還要多……
因此。
嘉靖提出了黃河氾濫需要治理,長江改道同樣也得治理。
清流也好,嚴黨也罷。
於皇帝而言,都是需要既用且防的。
唯有平衡之道。
方為帝王之學也。
許尚對此表示深以為然。
另外還有漢朝重用宦官,漢靈帝甚至把宦官認作父母……明朝同樣也重用宦官,九千歲魏忠賢……為何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沒有徹底吸取宦官干政的教訓呢?
明明趙高指鹿為馬,為禍大秦的案例就在眼前。
答案是沒辦法。
到了王朝的中後期。
皇帝只能任用宦官,以制衡世家大族,不然就真是徹徹底底的孤家寡人了。
那個時候你說……啊,小皇帝,我們要內聖修身……然後修著修著就徹底變成傀儡皇帝了。
到時候究竟是誰之過也?
……
回到眼下。
“八目後三,齊家、治國、平天下。”
樂正氏給出最後的論調:“當結合大秦現狀,先用兼顧法紀作為過渡,待九州一統大勢穩定以後,再慢慢發展成……至聖、至德、至孝、重禮、重教、重民……以及兼顧宗法制,外加逐步剔除司法和刑罰的外王之道。”
“同時,對於毛亨的【天人相應學說】也要運用起來。”
“以天譴災異和天地祭祀作為基礎,分別對君、臣、民進行監督、框限,乃至於懲戒。”
終於。
樂正氏展現出了他真正的目的。
他剛剛確實連退了兩步。
但他保住了至德的基本盤。
樂正氏算準了嬴政不會駁斥德行教化……
那麼他轉頭就能把剛剛退讓失去的,再重新扳回來。
即:樂正氏讓了,卻又沒有全讓。
他以退為進。
先行在一統大勢的壓制下,選擇退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