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4 頁)
八歲,已經是一個男子漢了。
不僅相貌堂堂,標誌的男子漢面容,在學習方面,歷次考試都名列前茅。姐姐菁菁也是一個才貌出眾的姑娘。在上小學時,兩人走在路上總是手牽手。玩“過家家”遊戲,也總是弟弟演新郎,姐姐演新娘。到了上中學的年紀,他們不能手拉手了。兩人暗暗怨恨:“如果不是姐弟,就能成為夫妻了!”
這時,侯首長夫婦也商量:如今給兒女找個既門當戶對又才貌出眾對像,太難了!菁菁如果找女婿,最好是“大聖”那樣的,而“大聖”找妻子,最好是菁菁那樣的。可是,他們現在的名分是兄妹呀……
後來,他們還是想出了辦法:夫妻先是告訴侯貴卿:他並非自己的親生兒子……從拾他的情況,說了一遍,然後到派出所進行了家庭成員關係的重新登記。
雖然“侯”姓未改,卻可以和菁菁作為對像相處了。兩人好不高興!
一九六六年春天,菁菁和侯貴卿已經登記結婚。可是還沒有等舉行儀式,“文化大革命”爆發了。原來的父親,現在的岳父被打翻在地。可是,不久又被“解放”,到一個大企業“支左”。在那個人們近於瘋狂的年月,作為一個青年學生,不參加造反組織,在社會上就無地自容,就是一種恥辱。侯貴卿不願當“保皇派”,也不甘於在火熱的革命鬥爭中當“逍遙派”,領頭成立了一個叫“捍衛毛澤東思想”大聯合總部,自任領袖。他接受原來的父親,現在的岳父的諄諄教導:第一,絕對不要參加武鬥:如果打死了人,將來你必定當兇手;如果被打死了,你輕如鴻毛。第二,現在所謂的路線鬥爭,連我都弄不清楚,你們小孩子懂得什麼?成立個造反組織做做樣子是可以的,切不可太認真;第三對老幹部,能保護時且保護,不能保護時,也不要落井下石。
後來的事實證明:老泰山這番訓導,是何等的英明!在“你方唱罷他登場”的激烈奪權鬥爭中,他沒有參加“打砸搶”,也開過一些老幹部的批鬥會,是作作樣子給對立面看的,實際上是保護了他們。在派性大發作中,他“站隊”又站在“支左”的解放軍一邊,當時叫作“大方向是正確的”。在領袖號召“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時,他主動要求上山下鄉。“文化大革命”後期,他因為路線覺悟高,被公社推薦上了大學,有了文憑。
真是,人要是交了好運,就事事順利;要是該倒黴了,喝涼水都塞牙。
革命又發展到了提拔幹部要求“年齡是個寶,文憑不可少,關係最重要”的年代,三條他都有了。大學畢業後,他立即被調到中央一個重要部門,從幹事、科長、副處長、處長、副局長,局長,一路攀升,像坐火箭似的,成為一名副部級主任。
俗語云:寧為雞頭,不為牛後,在國務院當個副部級幹部,不如在地方當一路“諸侯”有實權。所以,侯貴卿要求到地方工作,理由很簡單:下基層鍛鍊。
領導也認為這是個接班人的苗子,很快批准了他的請求。這不,侯貴卿到某地任了一年地委書記,經過在黨校學習了一陣子,趕上河山省開省黨代表大會。張敬懷被選為省委書記,經有關方面提議,侯貴卿進了候選名單,被選為副書記。按省委“排座次”,他是二把手。過幾年,張敬懷一退,侯貴卿的“扶正”,順理成章。人們從大趨勢看,在河山省,未來是侯氏的天下。
這就是侯貴卿愛情和事業“兼得”的好“命”。
菁菁先是他青梅竹馬時的姐姐,後來成了他的妻子。侯貴卿堪稱“美男子”,而菁菁走在大街上,對面來的行人,沒有不“一步三回頭”的。兩個人在家裡時,侯貴卿稱“菁菁”為“親親”。侯貴卿的名字曾經叫過“大聖”,又因為姓侯,菁菁私下叫他“小聖子”,簡稱“聖子”。夫妻生活可以用古語的“如膠似漆”形容,分開的日子,每天必通一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