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1頁(第1/2 頁)
在經歷了20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後,中國已經初步擺脫了貧困,解決了百姓的溫飽問題。在吃飽飯的問題不再成為困難之後,對於發展路徑的討論便日益紅火起來。近一段時間,報紙上頻頻出現「反對gdp崇拜」、「追求gdp弊大於利」等說法,郭曙清敏銳地察覺到了這種趨勢,意識到光靠搞好經濟是不足以出人頭地的。
帶著這樣的想法,他履新之後,並沒有像其他書記一樣大刀闊斧地發展經濟,而是努力地在尋找不同的發展路徑。他想過文化興市、旅遊興市、宜居興市、休閒興市甚至宗教興市等等想法,但所有這些想法都存在著具體落實上的困難,所以一時難以作為一項政策出臺。古謝夫剛剛向他丟擲了一個後工業城市的概念,並聲稱這是超前時代50年以上的概念,這讓郭曙清頗為心動。
在中國,評價一樣東西好壞的一個標準就是「洋氣」,所謂「洋氣」,就是和中國本土的東西不一樣,沾著一點西方的仙氣。君不見,地產商開發樓盤的時候,往往要取一個什麼「澳鄉」、「楓葉」、「普羅旺斯」之類的名字,讓人覺得所住的地方透著濃濃的異域風情;還有一些消費品商家,明明生產的是臭豆腐和辣椒醬,卻要起一個「拿破崙」或者「伊莉莎白」的商標,好像洋人吃過就高貴了許多一般。甚至大街上的非主流少年們,也要打扮成一副歐洲範兒,鼻子上掛個一尺來長的銅環子,也不嫌吃飯的時候費事。
在專家學者這個層面上,表現不會這麼俗氣,但本質是一樣的,那就是必須用西方的理論作為依據,千萬別扯什麼孔子老子之類的,顯得太土。郭曙清自己就有這樣的體會,給領導寫講話稿的時候,如果引幾句「直掛雲帆濟滄海」之類的古詩,難免會讓人笑話,而如果能夠加上幾句「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或者「拉普拉斯有句名言」,立馬就顯得高階大氣,這就是所謂洋氣的作用。
要提出一種全新的城市治理理念,建設一個與眾不同的城市,最好的辦法就是借鑑國外,如果能夠使用連在國外都顯得超前的觀念,那就更是好上加好了。「後工業」這個詞,郭曙清是不陌生的,不過把後工業和城市連線在一起,仍然讓他感到眼前一亮,他預感到,古謝夫的來訪將會給他帶來意外的收穫。
「古謝夫先生,我能不能這樣理解,您認為城市應當擺脫工業職能,從而避免工業對人的異化作用。可是,如果我們放棄工業,如何實現城市的充分就業和社會發展呢?」郭曙清不恥下問道。
「城市應當是一個財富集聚的中心,而不是一個財富生產的中心,這是一個城市管理者應當具有的意識。」古謝夫擲地有聲地說道,沒等郭曙清質疑,他話鋒一轉,又說道:「當然,對於中國這樣的國家來說,完全去工業化,在目前還是很難做到的,你們的政府需要gdp作為政績,是這樣嗎?」
郭曙清覺得臉上有點熱,他說道:「我是極其反對gdp崇拜的,我不認為gdp能夠促進居民的福利。不過,如果沒有gdp,那麼城市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就難以解決,我們怎麼能夠為市民提供高水平的服務呢?」
「在我們西方,有很多寧靜的小城市,它們並沒有顯赫的工業,居民的收入連續多年沒有增長,但他們的生活卻非常舒適,生活環境也非常優美,您不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好的發展模式嗎?」埃金在旁邊插話道。
「這倒是真的。」郭曙清點頭道,「我去過歐洲的一些小城市,那些城市的環境非常好,當地卻沒有什麼工業,我一直不知道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透過金融、資訊服務等等,同樣能夠促進經濟發展。而且這種發展模式更能夠貼近市民的需要,在後工業時代,人們已經放棄了對金錢的不休止的追求,他們更願意有閒暇和工作的尊嚴。」古謝夫說道。
「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