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第1/2 頁)
就算沾染上穢,也不一定會出事。久保小姐也過得很平安。
沒有可供追查的線索,我們也無事可做,而這種狀況持續一段時間後,我漸漸快淡忘這件事,直到平山先生在這年的十月底來了聯絡,我才想起來。
「那件事情後來怎麼樣了?」平山先生問我。
我告訴他,因為沒有任何新線索,所以束手無策。
他告訴我,他找到一張很令他在意的照片。
「你聽過私宅監置嗎?」
聽到出乎意料的名詞,我楞住了。
是將精神病患者關在家中的私宅監置嗎?‐‐也就是所謂的「座敷牢」。
我知道從明治時期到終戰結束的期間曾經存在這種制度。獲得地方自治體許可的責任者,可以將精神病患者監禁在合乎規定的監置室(俗稱的座敷牢)。
小論什麼時代,社會上都存在精神障礙患者。
明治時期前,這樣的患者被稱為「癲狂」,如果對周圍造成威脅或障礙,便用監禁、拘禁的方式與社會隔離,並用民俗療法或祈禱加持來對應。
一九〇〇年,為瞭解決這個問題的法令終於出現。
這年成立的「精神病者監護法」明令患者是弱者,須加以保護。若要將患者監置在私宅或醫院,須附上醫師診斷證明,並經由警察署獲得地方長官的許可;如果沒有醫師的診斷與官方的認可,家族或社會不可擅自隔離患者。
然而,這條法律並不是設定在醫療的相關規定之中,因為收容患者的醫院數量遠遠不夠,導致這條法律反而成了可將患者監置在私宅的正當理由。政府憂心這個狀況,在一九一九年制定「精神病院法」,道府縣均須設立精神病院,可是各地方政府卻遲遲未能徹底執行這條規定,因此直到一九五〇年的「精神衛生法」出現前,私宅監置成了社會上的常態。
「對對,就是那個‐‐我手邊有一份大正時代的全國私宅監置的調查報告。其中有張照片引起我的注意。」
平山先生說的報告在大正時代發行,當時對調查人家的患者名字和住址都做了處理。不過,作為這份調查報告撰寫基礎的調查論文也一併留下來,上頭清楚羅列出患者的真實姓名。
「其中也出現吉兼家的資料。從住址來看,可能就是你們在找的吉兼家。」
平山先生告訴我,報告中提到的吉兼家監禁了三男‐‐友三郎,資料也附上從監置室露出臉來的患者‐‐友三郎的照片。
他將吉兼家的相關資料寄給我,我認為可以從住址確定這正是我們在找的吉兼家。吉兼友三郎在明治三十八年‐‐也就是一九〇五年發病,他那時十五歲。
他因為毆打家人、企圖縱火而被限制行動。他說自己聽見「訴說怨恨的聲音」,那道聲音命令他去縱火、殺人。
友三郎不斷出現暴力行為,家人在隔年獲得了監置許可。
這份資料是關於私宅監置的調查論文,所以只簡單記載了友三郎的病狀;另一方面,相當詳盡地記下監置友三郎的監置室和監置狀態。
友三郎的監置室位在母屋的角落。
吉兼家將室內空間用木製方格柵欄隔開,切割出一半空間。柵欄則按照一般作法,用相當粗的正方形木製成,相當牢固;出入門則以很粗的門閂鎖住。柵欄上有一處設定著比人頭還小一圈的小窗戶,應該是用來遞送三餐的。
柵欄內的空間鋪上兩塊榻榻米,還有一塊鋪上木頭地板,大約一疊半大小。另外,木鎖地板的尾端挖了起來,設定成廁所,地板下則埋了用來裝排洩物的瓶子。一般來講,這種設施單純挖個洞就好(也有很多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