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農村的那點味道(第1/2 頁)
今天早上媽媽說,今天要出去幹活,給人家抗水泥板。
所以5點鐘的時候,媽媽就起來了,而我還在做夢中,5點40我醒過來了。醒過來以後,媽媽已經出去了,偌大的家裡就剩下我一個人。
我起來後,把家裡的雞鴨都放出來,小鴨子那邊我沒有放出來那麼早,有點怕他們傷風,現在這個天氣,風很大,就怕第二天又有一些鴨子感冒之類的,到時候又得喂藥,給自己新增麻煩。
這個時間點,我還是把雞鴨發出來了,也不知道7點鐘這個時間放不放會怎樣?一切得看明天的情況。
提稻穀給大鴨們吃,提水過去。
下午4點我會把它們放出來,讓它們在院子裡溜達。
本來昨天也還想小鴨們放出來的,主要是天氣太熱,它們出來,怕它們中暑。
媽媽在我還在睡覺時跟我說,今天家裡早飯沒有弄什麼菜。
一個人窮怕了的生活就是每天必須早起來,不是被鬧鐘叫起,是被夢想叫醒的時刻,夢裡想的事,然後你突然就要起床。
煮了飯,菜沒有,讓我吃一點黴豆腐,黴豆腐是兩位村莊上的人送過來的,我叫他們叫嬸嬸,嬸嬸們送過來的2瓶黴豆腐其實挺多的,吃了這麼久一段時間現在還有。
我想起來今天媽媽交代我的工作是,去田埂上拔豆,把豆整回家裡來。天氣比較熱,也不會下雨,可以全部拔回來,這樣以後就有豆了。
這幾天媽媽叫我去田埂上種豆,很簡單的,就是需要一直澆水。
天氣太熱,我總是挑早晨和下午傍晚時間點過去,這樣太陽不那麼曬了。
為什麼家裡要種豆呢,這大概就是需要製作黴豆腐,還有磨豆漿,家裡的2臺豆漿機好久好久都沒有用過了。
黃豆種多了,可以當做菜吃,尤其新鮮的黃豆我是最愛吃,這個時候不叫黃豆,是毛豆,因為豆子外殼毛茸茸的,所以就叫毛豆。
每年過年,我家裡都用豆子製作豆腐,這就讓我回憶了媽媽怎麼製作豆腐的一個過程。
如果是自家釀製的豆腐的話,那就得一步一步說起,第一步操作是去磨豆,這個需要把豆子提前放在家裡泡上一個晚上,第二天拿到榨豆坊去磨豆。
然後就這樣形成了豆漿,只是還沒有開,不能喝,用大鍋把豆漿燒開了,這個時候就是正宗的豆漿了,加點白糖就可以是一個美味的營養品了。
把豆漿從鍋裡分離出來,接著用大麻袋,紗布最好,無密封性的袋子,這些都可以!
其實就是過濾,分離,簡單一點就是溶液分離雜質,豆漿屬於膠體,用化學名詞就是這些吧,從豆漿裡面分離豆渣,分離以後,裝在桶裡面比較合適!
以上這些弄好以後,再打入石膏,石膏灰一定要煨熟一點來,調成石膏水。
然後加入少許石膏水,一邊攪拌一邊加,慢慢地就成了豆腐腦,豆腐腦這個時候還沒有完全形成,可以說這個應該就是豆腐花的樣子。
加完以後,需要靜靜等它沉澱一段時間,接著把豆腐腦把提到外面,用一個桌子架住它,再擠出水分,豆腐腦就變成了豆腐。
豆腐的好壞程度取決你加入的石膏水狀態。
你加入的石膏水越多,可能豆腐會更少,而且就是豆腐很老,失去了嫩嫩的感覺。
加入的太少則是豆腐腦太多,形成不了完整的豆腐,這個時候豆腐就會水嫩嫩的。
這個豆腐製作在這一塊是很有講究的,加多加少都不行,需要恰當即可。
豆腐弄好以後,切下來,放在桌面停滯一個晚上,為的就是把水分剔除。準備一個蘿或者框。
在蘿或者框下面墊一堆稻單,需要均勻分佈。
豆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