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脫陣營叛將釜底抽薪 延水河虎將馬踏如泥(第2/4 頁)
甲厚重,亦有破綻,這馬匹和人的身形都失之靈活。
如果要這匹馬,就要先將這些鉤索除去。
正思索著著,馬上的“鐵鷂子”又是一槍,徐碩索性一個打滾,滾入“鐵鷂子”馬下,雙手勾住馬上鉤索,身體一個打挺,緊緊貼住馬腹。有步兵屢屢以槍重襲,都被徐碩躲過。他的手緊緊勒住鉤索,也在不停摸索,徐碩很快就發現,這些鉤索都有一個連線點,馬與人的鎧甲相連,主要就是有這麼一個連線點,換言之,這個連線點也就是這些鉤索的一個開關。設計相當巧妙,在馬腹正中,不易發現,而且就是發現也不易解開。
徐碩騰出一隻手自腰間抽出青銅寶劍——此劍大有來歷,相傳是當年春秋時期,吳王壽夢少子季札贈與徐國國君之劍。
其時,季札封於延陵,號延陵季子。出使路過徐國,徐國國君很愛他的劍。季札當時內心已許,準備回來時再送給徐君。但是待歸時,徐君已死,季札就把劍掛在徐君墓上,表示不能因徐君已死而違背自己許劍的心願。
此劍為徐君後人留存,相傳世代,名曰“留徐劍”。幾經輾轉,為徐碩家族所獲,徐碩父母託孤劉平之時,同時交付此劍。老將劉平視此劍為誠信之象徵,二十幾年將徐碩視為己出,一再叮嚀徐碩,此“留徐劍”為乃父化身,人在劍在,人亡劍亡。
那青銅古劍絕非凡物,但見那徐碩將那“留徐劍”往鉤索處一搭,猛地鬆開雙手,那馬猶自奔騰,只見劍與鉤索火星四迸,但聽得嘩啦一聲,徐碩知道,這鉤索已然開啟。
“鐵鷂子”顯然非常惱怒,策馬回槍,徐碩身形一轉,滾到其側方,以劍為支撐,一個打挺,身體倒立起來,腿一勾,那“鐵鷂子”竟然自馬上翻身而下,而徐碩則穩穩地坐於馬上。
“鐵鷂子”一聲怒吼,手握銀槍,正要起身,一柄寒劍已經欺到身前,徐碩劍尖直指“鐵鷂子”眉心,他手握劍柄,氣貫掌心……鎧甲之下,那雙眼睛緊緊盯著自己,眉心一顆紅痣尤為醒目,徐碩心下一動,猛然收回劍鋒,雙腿一夾馬肚,飛奔融入宋軍陣群……
天色已暮,寒風四起,延水尤涼。
西夏人如蝗蟲一般,不知疲倦地進攻,進攻,再進攻……死了一批,再出現一批,如同延水漲潮一般,後浪蓋過前浪,踩著同伴的屍體不斷往前。西夏軍隊顯然在策略上亦有變化,在其主將野利遇乞的策略下,西夏軍隊開始從西南方向衝擊宋軍,使劉平尤為焦慮的是,宋軍隊形已然被衝散,由一股勢力變成好幾隊分散的人馬,本身就敵強我弱,加之隊形分散,宋軍頹勢盡顯。
唐時馮道有詩云:
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須知海嶽歸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當神衛都頭盧政帶領200名士兵的強弩隊趕到時,劉平便對馮道這首詩感同身受。一時間,盧政200名強弩萬箭齊發,蝗蟲一般的西夏軍隊紛紛敗下陣來。前方觀戰的西夏大將野利遇乞一聲號令,西夏軍拖著同伴的屍體在亂箭紛雨中逐漸撤退。
劉平與盧政面面相覷,最後相視大笑。
“劉將軍,屬下來遲……”
“不,”劉平做了一個阻止的手勢,“劉某及眾將士的命都是盧將軍您救回來的。”
“劉將軍,您看這天色將晚,此處又四面環山,想那西夏番人習慣了山路陡峭,如果趁夜色對我軍居高衝擊,我們難以抵擋啊。”
“盧將軍的意思是?”
“我們還是暫且退卻,儲存實力,不日再戰。您看看,我們以萬餘兵力,抵抗其10萬西夏兵,能抗擊至此,已屬不易。現在人困馬乏,若再勉強作戰,難免遭遇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