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第1/3 頁)
【譯文】季孫家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子路去見孔子說:&ldo;季氏快要攻打顓臾了。&rdo;孔子說:&ldo;冉求,這不就是你的過錯嗎?顓臾從前是周天子讓它主持東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經在魯國的疆域之內,是國家的臣屬啊,為什麼要討伐它呢?&rdo;冉有說:&ldo;季孫大夫想去攻打,我們兩個人都不願意。&rdo;孔子說:&ldo;冉求,周任有句話說:&l;儘自己的力量去負擔你的職務,實在做不好就辭職。&r;有了危險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攙扶,那還用輔助的人幹什麼呢?而且你說的話錯了。老虎、犀牛從籠子裡跑出來,龜甲、玉器在匣子裡毀壞了,這是誰的過錯呢?&rdo;冉有說:&ldo;現在顓臾城牆堅固,而且離費邑很近。現在不把它奪取過來,將來一定會成為子孫的憂患。&rdo;孔子說:&ldo;冉求,君子痛恨那種不肯實說自己想要那樣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來為之辯解的做法。我聽說,對於諸侯和大夫,不怕貧窮,而怕財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於財富均了,也就沒有所謂貧窮;大家和睦,就不會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了。因為這樣,所以如果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用仁、義、禮、樂招徠他們;已經來了,就讓他們安心住下去。現在,仲由和冉求你們兩個人輔助季氏,遠方的人不歸服,而不能招徠他們;國內民心離散,你們不能保全,反而策劃在國內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孫的操心的不是顓臾,而是國君的利益吧。&rdo;
【解析】當上魯國上大夫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孔子在齊魯國君的夾谷會上發揮出色,既維護了國家主權又保護了國君安全,一時成為政治明星。三桓主動與孔子交往,並且希望他推薦人才。這個情況下,子路被孔子推薦給季孫家做管家,隨後子路又引薦了冉有做費邑宰,這樣孔子的兩名學生就成了季孫家最重要的兩名家臣。
拿人家的薪水,就要給人家幹活,子路和冉有盡心盡力為季孫家效力。可是,孔子對季孫很不滿,漸漸地對兩個徒弟也不滿起來,認為他們在助紂為虐,經常批評他們,而兩個弟子就很為難。既然顓臾是魯國的屬國,那麼是否攻顓臾應該是由國君決定的。問題是魯國國君早就成了擺設,季孫說打誰就打誰,所以孔子儘管是魯國的大司寇,也沒屁可放。那麼,季孫為什麼還要攻打顓臾?因為作為魯國的屬國,顓臾向魯國國君進貢;而季孫吞併顓臾之後,這裡就成了季孫家的地盤,gdp就都是季孫家了。所以,季孫的目的是化公為私。
孔子改變不了季孫家的決定,反過來要求兩個弟子去改變,這就有點勉為其難了。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說,季孫家的家臣實際上比魯國的大臣更有權勢。
最終,冉有還是率領費邑的部隊滅了顓臾。
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個成語來自這裡。
既來之,則安之。這個成語來自這裡。
分崩離析,這個成語來自這裡。
禍起蕭牆,這個成語來自這裡,意思是內部發生禍亂。蕭牆,是國君宮殿大門內(或大門外)面對大門起屏障作用的矮牆,又稱&ldo;塞門&rdo;;蕭牆的作用,在於遮擋視線,防止外人向大門內窺視。上文中的蕭牆之內指代魯國國君,過去的說法都認為是指代三桓或者季孫家內部,錯。
基於周禮,孔子對三桓始終心懷不滿。所以周禮對孔子也是一把雙刃劍,孔子透過鼓吹周禮而著名並且如願以償當上了高官,可是對周禮的執著讓他對三桓充滿成見並且一次次站錯隊。
【現實解說】總有人會假公濟私,總有人會損公濟私,總有人會化公為私,而能夠做這些事情的人往往是有權勢的人。過去的教材總是告訴我們,美國的對外戰爭都是代理人戰爭,表面上為了國家利益,實際上都是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