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嘴唇、鬍子、手指都抖動著,眼裡也蓄滿了淚。半晌,才叫了一聲,心裡悔恨交加”。老順是剛強的,且不乏霸悍之氣,但他久經傳統文化薰陶,認為二兒子猛子的行為給他致命的打擊:“老順木了臉,夢遊似往村裡走,衣褲突然顯得過分寬大。風一吹,老順的身子一鼓一蕩的,像要被風帶了去。”堅韌與無奈達於極致。老順的大兒子憨頭,苦吃勤作,供弟弟上完中學,自己大字不識幾個,他彌留之際的最大心願竟是讓弟弟用架子車拉上逛一趟武威的文廟。這情節給人悲涼而悠長的思索。人物中,男性以老順、孟八爺、靈官寫得好;女性中,老順老伴、雙福女人、瑩兒、蘭蘭也都好。作品的生存環境是闊大而單調的,人文維繫不無封閉和愚昧的色彩。然而,它的人物自有其生存哲學,他們有自己在艱難環境中維繫精神的強大紐帶。切莫認為作者在一味地寫苦難,其實,正是老順及其兒女、村人們的堅韌與豁達、勤勞與奉獻,支撐著我們明朗的天空與廣柔的大地。
審美上素有“使情成體”之說,《大漠祭》以雄渾的自然生態為背景,以人情美、人性美為結構核心。老順有三個兒子,老大憨頭因救人而陽萎,家裡換親把妹妹蘭蘭換了出去,給他換來了瑩兒做媳婦;老二猛子,蠻勇任性,與某大款備受冷落的妻子有染;老三靈官,帶有作者的影子,他有文化,靈心善感,在特殊境遇裡,與嫂子瑩兒發生了戀情。這麼說,只是勾勒了最簡略的人物關係。事實上,作品的動人力量,全在於超越了這個故事層面,指向了精神的高度。在靈官與瑩兒的關係中,可供尋味的東西更多,在鄉村,真正偉大的多是女性,她們含辛茹苦,忍辱負重,給生活注入了歡欣,又承當起巨大苦痛,從容面對一切。
《大漠祭》的語言鮮活、有質感,既形象又幽默,常有對西部方言改造後的新詞妙句。隨手可拎出這樣的句子:“風最猛的時候,太陽就瘦、小、慘白,在風中瑟縮。滿天黃沙,沙粒都瘋了,成一支支箭,射到肌膚上,死痛。空中瀰漫著很稠的土,呼吸一陣,肺便如漿了似的難受”———沒有切膚體驗和觀察是寫不出的。這是狀景,寫人的妙語就更多了。長期以來,不少自以為是鄉土小說的作家,過不了鄉土語言關,因為語言的滯後,他們有意無意地遮蔽了鄉土生活中許多有生命力、啟示力的東西,包括某些生存哲學和禪意。這不禁使我想起,《大漠祭》在審美上與新疆散文作家劉亮程頗有異曲同工之妙。有人說,劉“在一頭牛、一隻鳥、一陣風、一片落葉、一個小螞蟻、一把鐵鍁中,傾注了自己和所有的生命。”雪漠何嘗不是如此。
當代文學太需要精神鈣片了,《大漠祭》正是一部充滿鈣質的作品。我以為,經濟的欠發達,並不必然意味著文化的欠發達,而文化的欠發達,又不必然地意味著藝術感覺的欠發達。西部的生存詩意,可以滋潤我們這個浮躁時代的地方太多了,只是我們還沒有認識到。不管高科技發展到何等地步,人類永遠有解不開的鄉土情結,永遠需要鄉土情感的撫慰。《大漠祭》告訴我們,鄉土文學不會完結,新的鄉土文學正在湧現。如果說,過去的“農村題材”的提法有某種觀念化、狹窄化傾向,把不少本真的、美的、善的和詩意的東西遮蔽了,那麼,“感受土地的神力”(王安憶),在鄉土生活中尋覓精神的資源,甚至源頭,已成為當今許多作家的共識。《大漠祭》嶄新的審美風貌是區別於以往同類創作的——這或許是我想要在另一篇文章中著重論述的問題。
(本文原發於《光明日報》2001年8月16日,編者略有改動)
。 最好的txt下載網
代自序(1)
●雪漠 從“名人”談起……
(1)
《大漠祭》一完稿,朋友就勸我找個名人作序。我當然拒絕了。一來,對時下所謂“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