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頁(第1/2 頁)
兵部尚書徐錦瞅著工部尚書李斐,他道,「老李, 前幾日皇上和攝政王把你叫過去, 到底所為何事,你就不能向我們透露一二?」
前些日子工部被攝政王整治了一番, 他這個尚書大人恨不能繞著李善走,哪裡還敢主動招惹。
徐錦和吳謙都以為他知道內情,那李斐連忙擺手,說道,「攝政王就叫我和工部的幾位同僚過去看泰西人打火銃,並沒有別的吩咐。」
這些人, 個個都是聞一知十的老狐狸,徐錦和吳謙互視一眼,疑惑的說道,「莫非就是為了泰西火銃的事?」
近來就有傳言,攝政王十分關注泰西火銃,那幾個泰西人時常出入攝政王府,儼然已經成為李善的坐上賓,為此那幾個言官頗為看不習慣。
徐錦訊息靈通,他壓低聲音說道,「我怎麼隱約聽到傳聞,這些泰西人,其實並非是泰西正經派遣來的使者,不過是幾個商人而已。」
大鄴朝重農抑商,吳謙聽了此話,冷哼,「真是豈有此理,鴻臚寺的人是吃乾飯的?甚麼人都敢往攝政王面前領,是不是那個錢桑做得好事?」
錢桑曾在工部幹過幾年,李斐當時就是他的頂頭上司,他搖頭說道,「這個錢大人,當年在工部就愛鼓搗一些西洋玩意兒,正因如此,先皇才將他調到鴻臚寺。」
徐錦說道,「只是傳聞而已,究竟是不是,尚未有定論。」
吳謙張嘴,正要說話,就有個小太監出來,躬身說道,「各位大人,攝政王請你們進去。」
這幾人停下議論,撣了撣衣袍,一起走進乾明宮的正殿,此時,正殿裡除了小皇帝和攝政王,謝寶扇也在,她垂簾聽政已有一些日子,當日反對的大臣們,如今已經無動於衷,橫豎她是坐上宣政殿了,只要有皇上和攝政王,一時半會兒是趕不走的。
三人行禮後,攝政王叫小太監把泰西火銃拿給他們過目,工部尚書李斐之前已經看過,徐錦和吳謙卻是頭一回見到,徐錦在兵部幹了多年,火銃這東西並不陌生,他一眼就看出,泰西人的火銃顯然比傳統的舊式火銃更為精良。
攝政王特地把他們叫過來,恐怕另有深意。
看過之後,誰也沒說話,李善問道,「各位大人,本王若是想給皇上組建一支火銃軍,大概需要多少預算?」
吳謙一頭霧水,他在心裡盤算了一下,問道,「殿下,不知這泰西火銃價值幾何?」
李善沒有答話,他摸著手指上的獸頭戒指,說道,「本王要的是大鄴朝自己造的火銃。」
謝寶扇在旁聽,火銃這東西,沒地方買,就是那些泰西商人進貢的幾支火銃,也是他們花費了許多功夫弄來的。
三人一時都呆住,過了許久,李斐吞吞吐吐的說道,「殿下,泰西人的火銃技法精良,非一日完成,恐怕……」
他先把難處告訴李善,想讓李善知難而退,誰知李善面色沉靜,說道,「一年不成,那就五年,五年不成,那就十年,泰西人既是能做得出來,我大鄴朝也能做得出來。」
徐錦當然沒話說,他甚至在心裡暗暗算計,若是在他任職期間培養出一支火銃軍,不可謂不光榮,不過火銃兇險之極,萬一出了差錯,勢必會有不少人抨擊,想到這裡,他一時又有些猶豫。
端坐在李恪身旁的謝寶扇細細察看幾人的神色,這裡面最抗拒造火銃的就是工部尚書李斐,傳統的老式火銃和泰西火銃差距甚大,這一時半會兒做不出成績,出事反倒是他的罪過。
謝寶扇把他們挨個兒看了一遍,最後視線落在李善身上,和氣的說道,「那日泰西人在校場演練火銃,很該把徐大人請過去觀摩。」
火銃軍最終要投到軍隊,徐錦管著兵部,不叫他親眼看看火銃的厲害,他就不能體會李善迫切想要組建火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