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第2/2 頁)
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理順了人世間的事,由於懶散懵懂,對社會上人與人的關係並不知曉,這才朦朦朧朧的懂得,人與人之間是講究計謀策略的,漸漸地看明白了些,從歷史的書寫上得到了這樣的知識。
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個哲學命題,也是做人做事的原則。孟子對人性的論述與孔子不同,孔子說:性相近、□□。並沒有深入地剖析或者說透人心,只是講解了人性是相近在環境的影響之下,人會變成什麼樣的呢?只有看人所處的環境所帶來的後果。
孟子也同樣的認為,只是更加深入地剖析了人性論,認為人性善,這一主題,才能解釋透徹問題的實質。孟子說從某些事情的發生來看,假如一個孩子掉到了井裡只要看到的人都會流露出驚駭、恐懼和同情、憐憫之心,這並不出於利害之考慮完全是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的流露,孟子用這個話題闡述了人性善的一面。
對於人性論而言,繼續進行解釋說,水流大小無形,水之無色無味,水流方向永遠向下,這是天經地義的,又舉例說明道:水在堤壩內形成的湖,拆東壩水向東流;拆西壩水向西流水本無方向的道理,用此來比喻人性之善。
孟子論政說:恆產者恆心也。講政府應該給老百姓田地這樣的一些產業,這樣可以拴住人心,老百姓就會為了產業而不斷地努力地做事情,就會一代人一代的傳承下去。有了家業的人就會守業,可解決一些社會問題,如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