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佔領成都(第2/3 頁)
本身。李嚴是不滿王定對他的冷落,才來得益州,他已經表現出了自己的能力。
諸葛亮覺得從這一方面來勸降他。你有能力,就一定有合適的位置,這是王定用人的一貫原則。諸葛亮便給李嚴寫了一封信,派人給他送進城去。
李嚴其實本身非常猶豫。他也知道益州最終是守不住的,以成都對抗朝廷,無異以卵擊石。但他又不想就這樣歸順王定。
畢竟他以前就是王定的下屬。而諸葛亮的信正好是給了他一個臺階。當他看到諸葛亮寫的文字,心情大好。
諸葛亮說他懷才不遇,因為皇帝一時疏忽,沒有重用他,才導致他流落蜀地。但蜀地的劉焉一樣沒有對他重視。
所以還是迴歸朝廷的好,他會奏請皇上重用他。而且諸葛亮在信中,高度誇讚了李嚴的才華,說他在原荊州的群臣當中也屬大才,起碼是前十之列。
李巖本身就是一個愛慕虛榮的人。他看著諸葛亮的信,驕傲地點了點頭。他覺得諸葛亮說得不錯。
如果諸葛亮真的這樣奏請皇上的話,他肯定能得到重用。他也覺得自己的能力已表現出來,他憑著三萬守軍,硬擋住了20萬大軍的進攻。
所以他在抵抗了5天之後,便命人開啟了城門,歸順了朝廷。這讓張遼和徐晃非常的無語。
他們都認識李嚴,特別是徐晃還同李嚴共處過一段時間,因為徐晃是在上庸那邊,離秭歸非常近,而李嚴就在秭歸做縣令。
李嚴還到上庸拜訪過徐晃。當然,那是去套近乎的,因為徐晃是王定的老部下。李嚴本來是想走徐晃的路子,接近王定。
只是虛晃的情商太低了,沒有理解李嚴的意思,所以李嚴才憤而出走。
在高順到達成都城下的3天之後。徐晃和張遼他們才姍姍來遲。
不過,這時的成都城已經搖搖欲墜了。張遼到了以後,孫策和高順都來到了張遼的大營。畢竟這裡以張遼的官位最高。
張遼首先感謝了孫策,攻打成都,等於是幫了他的忙。接下來,他們便商量攻打成都還是勸降劉璋。
諸葛亮主張勸降,他覺得劉璋是一個無能之輩,自己並沒有主見,也沒有稱霸的野心。完全可以讓他到洛陽去為官。那樣的話就能和平收復成都。
孫策卻不以為然。他認為。成都快要攻下來了,沒有必要再勸降。
只是張遼他們更加了解王定的心思。而徐晃也贊成,先勸降試試。
孫策便回去了自己的大營,暫停了攻城。張遼的勸降信送到了劉璋的府邸以後。在劉璋集團內部,引起了軒然大波。
黃權和劉備,激烈反對投降。而張松、費觀等人,則主張投降。
他們認為,投降是大勢所趨。你區一個成都,根本抵擋不了張遼的20萬大軍,更何況孫策那邊還有十萬。
而劉璝和劉循等人,則基本上不參與發言。他們只等劉璋自己決定。
劉璋看討論不出結果,便宣佈散會。他回了自己的府邸。
吳懿卻悄悄來到了他的家裡,這吳懿算是他的親家,因為吳懿的妹妹嫁給他的兒子了劉循。
他說到單憑成都一城,是抵擋不住張遼的20萬大軍的,這是很明顯的事實。劉備明顯得罪了皇上,是不可能投降皇上的。
劉璋如果抵抗到最後城破被俘,那麼榮華富貴肯定是沒有,。一生會很悽慘。不如現在投降,還能保住身家性命。
按照以往皇上待人的慣例,劉璋投降了,很可能還會有另外的職位安排。而他們這些跟隨的將領 也不會被貶為平民,肯定會另有任用。
劉璋在考慮了,一個晚上之後。決定歸順朝廷。但他並沒有在群臣當中宣佈。因為吳懿還告訴他。要想歸順朝廷,必須防備劉備狗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