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第2/2 頁)
下了深刻的印象。比這更重要的是,希拉蕊和這些人交上了朋友,他們在以後的30年裡成了柯林頓集團中的成員,其中包括弗農?喬丹、戴維?米克斯納和彼得?埃德爾曼。弗農?喬丹當時是亞特蘭大州南部地區委員會選民教育計劃的負責人,他領導了南部地區登記黑人選民的運動。戴維?米克斯納是當年終止越戰運動的主要組織者,後來又領導了為同性戀者爭取權利的運動。彼得?埃德爾曼當年是羅伯特?甘迺迪紀念堂的副館長,也是青年聯盟委員會的主席。
1970年春天,擺在數百萬名大學生面前的問題不是傳統的學習和功課,而是擺在整個國家面前的一件更重大也更直接的問題‐年輕人要應徵入伍去越南參戰。理察?尼克森在1968年參加總統競選時,曾向公眾許下諾言,說他一旦當選,就會立刻結束越南戰爭。可是他食言了。他和亨利?基辛格推行的&ldo;光榮和平&rdo;戰略激化了各種矛盾。在希拉蕊就讀耶魯的這4年裡,為了實現這個戰略目標,超過25萬名美國士兵和幾十萬名越南人和柬埔寨人付出了傷亡的代價。希拉蕊後來說,有時看起來就像是政府&ldo;在和自己的國民打仗&rdo;。《憲法》賦予人們的集會和言論自由權利正遭到由上至下的蓄意的侵犯。
加入法學院學生主辦的法學期刊《法律評論》編輯部是在美國法學院中取得學生認可的傳統方式,沒有哪所大學的《法律評論》能比哈佛或耶魯法學院的更有影響、更重要。而在1970年春天,《耶魯法律與社會行動評論》發行了創刊號,希拉蕊的名字列在了編委中。這份期刊的名字本身就宣告瞭它的目的,就像希拉蕊和她的編輯同行們介紹的那樣:&ldo;《耶魯法律與社會行動評論》的第一期開創了我們超越法律界傳統領域的探索。這是我們突破這種狹隘做法的一個嘗試,我們希望能夠在此展示那些以透過務實態度解決社會問題為主旨的法律學術活動和新聞報導形式。&rdo;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