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第1/2 頁)
首先,斷然拒絕了(連理由都沒有)丹畢加參的請求;然後立即給東疆邊防(哈密)下達了一道&ldo;雞毛信&rdo;‐‐《訓令哈密營、縣,修復塔爾納沁城垣文》(《補過齋文牘續編》卷十三):
哈密縣屬之塔爾納沁地方,北通外蒙,東南接界安(西)、肅(州)。形勢素稱險要。舊築城垣多半坍塌,若不補修完整,殊不足以資守禦。前經令行哈密協副將張治賢詳細勘察,繪具圖說,均尚詳明,應即擬定辦法,責成該副將督令補修,並令哈密縣知事會同辦理,以期易於蕆事。查圖列,該城四面城牆炮臺,均有破裂坍塌之處。南門月城更形傾裂,自非大加修整不可。辦理之法由該文武酌量必要情形,應拆修者即行拆修,應補築者即行補築。城內西北隅、西南隅兩炮臺,以及西城被水沖開之口,及城腳陷落之處,均應一律修整。惟城樓需工甚巨,且無濟於實用,可以不修。不若改造營房,尚多裨益,城內泉水兩處,由西南穿城而出,應用石條修砌水洞,以通水道。且宜用石塊墊高上面,再築土牆,城身方能堅固。此項城工,俟民國九年春間,解凍時即行料理,動工應用椽木二千根,以及背簍、抬把、木夯各項,就近先行預備。至鐵杴、鐵鋤之類,由省制發。將來動工時,箍砌水洞,需用石條,即僱石匠,就近於出石山內先行做好儲備。由該文武會同核辦,至修補時,擬用兵力一半,民力一半。民夫擬用二百人,商由沙親王(哈密王沙木胡蘇特)代為僱覓。每夫一名,每日應給工銀若干,食麵若干,由該文武先行酌核,估計呈復來署,以便行文沙親王照辦。此外,如南廟兒溝荒地,既缺水源不能強事墾闢。若果,苜蓿可以試種,以資餵養馬匹,或不至成棄地。東北下莫奈(即下馬崖)地方,既通甘肅小路,如有事之時,應否設卡?城東東柵子,為通甘肅、安西、玉門小路,是否由該各處取道東柵子,即可不過猩猩峽?應即一併查覆。北山吐葫蘆,為通外蒙要隘,向來既駐有軍隊,應將營盤修築圍牆,如關內堡寨,方能穩札穩守,不致散漫。所有修補城垣,需用各項工料銀兩數目,仰即先行核實,造具估冊,以憑核辦。
《黑戈壁》十(3)
這道緊急公文,發出的時間是1919年12月18日。這時,黑喇嘛已經在黑戈壁落腳,正想遷入新疆的北部。
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引證如此瑣碎的的具體內容,是因為舍此就不足以證明,楊增新確實是&ldo;如臨大敵&rdo;,將提防一個只有幾百人的敗軍之將,擺在最優先的地位。其慎之又慎,思之又思,只因為他認為事關重大。塔爾納沁城,是哈密&ldo;沁城&rdo;的原名(滿語的地名)。這是清在西部的建立的第一個&ldo;軍墾&rdo;城市。民國初年,曾準備在這裡設立新的縣。在當時,那就是新疆與黑戈壁之間惟一的城防,是面對整個東北廣袤無人區的大門。楊增新及時關閉了這扇門,只出不進,也關閉了&ldo;亂石梟雄&rdo;‐‐丹畢加參‐‐將不安定因素引入新疆的路徑。
看來地大物博,看來廣袤無邊,事實上新疆經不得戰火摧殘,綠洲承受不了過多的人口負載,新疆多民族共處的基礎只有透過建立社會公正,才能防止個人野心膨脹與意外的撞擊出現。出現了,就不免玉石俱焚。
面對現實的外患,面對危機環伺,楊增新的另一招是穩定內部,不給外人可乘之機。他在大致同時發出了《電令墨玉縣楊知府將百姓好為看待文》(《補過齋文牘續編》卷十三),《通令各屬勿得虐待上控人民文》(《補過齋文牘續編》卷十四)等訓令。這個貌似昏庸的老人,有一雙穿石透鐵的眼睛,他明確表示,&ldo;改良政治&rdo;是當前的出路,解救窮苦牧民&ldo;困苦&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