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誰是誰自己知道。(第1/2 頁)
“你問我我問誰去,我和他又不熟。”
李安隨口回了一句,這麼多年過去了,這套紫砂壺應該漲了不少錢,這麼想想他突然覺得自己有點小虧。
不過也算了,反正人也沒了,找不到人要回來了,李安心裡惋惜,轉頭朝著另外一個房間走去。
他剛剛發現了一點小小的問題。
這個私人博物館裡頭還儲存著不少來自於華夏的古董物件兒,其中大多數都是現存量比較稀少的。
在李安的印象裡,塞拉爾博本人就是一個酷愛收藏古董文玩的收藏家,他在華夏呆了小几年,就是專門為了研究華夏的古董收藏。
不過他為人的品行端正,不屑於去幹那種燒殺掠奪的事情,他在華夏帶回去的古董全部都是他自己花錢買來的。
豐厚的家底讓他有這樣的底氣,看來還真讓這小子研究出了一些門道,這些華夏的老古董即便是在當時也是現存量十分稀少的。
例如他面前這隻哥窯八方杯。
正所謂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雖然是後世模仿宋朝的哥窯而產出的一種瓷器,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其形制玲瓏俊秀,裝飾典雅精美,富有成化器的特色。釉面雖仿宋代哥釉,但其釉質肥潤,平整光亮,光澤度較強,故無宋哥窯的“酥潤含蓄”之美。口、足釉色及金絲鐵線紋也較宋哥窯片紋規整,少天成之趣。
哥窯由於燒造時胎釉膨脹係數不同,導致出現釉面開片,俗稱“碎瓷”,這一缺陷後來被文人充分發掘,推至審美的很高層次,遂讓哥窯以其缺陷美在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獲得當時文人社會的認可,成為自明清以來皇家及民間書房陳設推崇的物件。
此器胎釉堅緻凝厚,如同堆脂一般,釉質溫潤,米黃釉釉面泛酥油光,如人臉之微汗,即所謂“潤澤如酥”。開不規則冰裂紋,金絲鐵線成交叉狀,意趣天成。
哥窯器物通常釉層較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面有縮釉點,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顯微鏡下呈現“聚沫攢珠”的效果。
陶瓷界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鑑定》一文中說,官、哥釉氣泡密集似“攢珠”,即指哥窯瓷器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表上。
簡而言之,它之所以這麼火,就是因為它那不規則的拼接碎片形狀的冰裂紋,雖然是天成的卻給人一種人為的矛盾感,所以即便在當時也很受推崇。
但它更讓人推崇備至的原因是另外一個,那就是它的神秘。
這玩意兒不知道是從哪裡煉出來的,具體是哪個窯燒出來的沒人知道,至於是誰燒的也無從得知。
這就導致了沒有一個作坊能夠照葫蘆畫瓢的模仿出來,所以它的存世量非常少,每一隻都彌足珍貴。
但對於李安來說卻並不覺得有多稀少的,因為他會燒,他以前就碎過一隻哥窯八方杯仔細研究過,並且燒出過釉更薄冰裂紋更好看的哥窯杯。
所以對於這個東西,他相當的熟悉,以至於在看到這隻哥窯八方杯的時候,他一眼就看出來了這玩意兒的不對勁。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是一隻贗品,它本不應該出現在這個博物館裡。
但這個贗品做得實在是過於逼真,以至於沒人能夠看出來這是現代產品,所以它仍舊出現在這裡。
但以李安對塞拉爾博的認識,他的眼睛非常厲害,不至於看不出來這是一隻贗品,而且他的眼光非常高,贗品這種東西是絕對不會出現在他家的客廳的。
換句話來說,這隻贗品哥窯八方杯是在塞拉爾博死後才出現在這裡的,至於真正的那隻哥窯八方杯,已經被人偷樑換柱了。
不得不說做這隻贗品哥窯八方杯的人真他孃的是個人才,它之所以能夠躲過各種專家和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