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老友之作。(第1/2 頁)
朱統作為朱元璋第十七子這一脈,其實和當時的皇室關係已經並不大了,更談不上親密,而這一脈出過很多的畫家,即便在當時也是相當有名氣的存在。
他爺爺就是一個山水畫的畫家,相當有名氣,到了他父親那一代,在此基礎上又多了山水花鳥畫,相比起上一代更加有名氣了一些,而且他的叔叔也是一個畫家,《畫史會要》這本書就是他叔叔寫的。
到了朱統這一輩之後就更厲害了,因為從小就受到繪畫文化的薰陶,這小子十歲的時候就已經能夠像模像樣的畫出一幅山水畫了,在他這個年紀的同年人很多甚至連筆都還沒有摸過。
原本他這一脈如果太平盛世的話,那就是受人仰慕的書畫世家,但是朱統的運氣不好,崇禎十七年的時候,明朝滅亡了,那個時候他才十九歲。
作為皇室宗親一脈,一旦被別姓滅了國,那危險可就大了,沒過多久他的父親就去世,他帶著一家子人為了逃避躲進了寺廟裡,過了幾年之後他妻子也死了。
為了賺錢養家,他只能賣畫掙錢,因為除了這個他就什麼都不會了,也正是那個時候的大量作畫,為他積累了豐富的作畫經驗和名氣。
雖然這並不是什麼好名聲。
畢竟一個前朝世家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賣畫為生,這個故事一傳十十傳百,朱統的名氣就是在這個時候逐漸顯露的。
而這也為他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當時滿清對明朝皇室遺民的迫害可謂是相當嚴重,朱統為了躲避官兵,當了十幾年和尚,又當了十幾年道士,名聲和自己的生活遭遇完全是兩個極端,名氣在民間大得很,但生活得連條狗都不如。
不過這樣的生活也磨練了他的意志和畫技,老年以後的朱統,隨手作出的一幅畫就十分有意境,頗受當時讀書人的喜愛,不過因為除了親朋好友之外一般人見不到,所以一畫難求,最後甚至到了一幅畫就能賣出千金來。
他認識朱統的時候,後者已經年過五十了,在一個自己修建的道觀裡當道士,但整日裡除了喝酒啥也沒幹,至於仙風道骨,那更是扯蛋,基本上算是一個比乞丐稍微好上那麼一點。
至少他還有錢買酒喝。
那個時候時局動盪,李安也隱居深山,不過他的生活可比這小子好多了,至少每隔一段時間他的家臣就會派人送上好的酒來,而每到這個時候,就是朱統上來串門的時候。
他當然是不會付錢的,並且時常仗著自己年紀大說著一堆奇怪的道理,好像是在教育他,至於上門討酒喝,他自然是不會掏錢也掏不出這麼多錢,每次來就帶一幅畫,什麼稀奇古怪的都有,後來他死掉了,李安留著他二十幾幅畫,代表著他來討過二十多次酒喝。
而這些畫現在還在李安手中,被他小心翼翼的儲存著,有一些連署名都沒有,不過李安並不介意,他在意的不是這些畫有多值錢,他更在意的是每幅畫背後的舉杯對飲。
李安很喜歡他的畫,這和畫技無關,要說到畫技他也有,並且與之比較絲毫不遜色,兩人還時常一起繪畫的。
他單純的喜歡這些畫的意境。
人在經歷了一生的大起大落之後,他的心境是大多數平穩生活到老的老百姓們是無法達到的高度,而朱統便將這些意境融入到了他的畫作之中,他老年時期畫的畫更是如此,否則也不會有“千金難求個山畫”這麼一說。
他畫山,能讓你感受到這山有人的情緒,他畫鳥,能讓人感受到這鳥在紙上的情緒,他畫竹,能讓人感受到每一片竹葉隨風而動的情緒。
這是一種境界,並不是活得久就可以辦到的,這還需要很多的天賦在裡頭,而李安作為半路出家的半桶水,雖然也能畫出那種意境,但並不是每幅畫都可以,想要畫出這種意境的畫,需要一種特定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