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百家爭鳴(第2/2 頁)
人感到反胃作嘔。
苕菜又稱“巢菜”,是一種豆科本草植物野豌豆的嫩葉或莖葉。從口感上來說,苕菜的味道倒還算可口,但是該植物纖維紋路較粗,需要牙齒將其儘量嚼碎。
荇菜是一種淺水性植物,主要分佈在湖泊、河流以及稻田之中,其根部埋於泥下,莖部懸浮於水中,花朵浮於水面之上,在《詩經》中,曾有一段優美的話語形容過荇菜,曰“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展現了君子對窈窕淑女的愛慕追求。
可從口感上,荇菜本身帶有腥臭味,味道很差。
此外,還有大約二十多種野菜。
這些野菜當中,只有少數野菜味道鮮美,剩下的多數的野菜口感很差,有的發苦,有的發臭,有的發酸,有的嚼起來費力,卻是無毒無害,可以食用。
蒸煮慄米的時刻,新增著野菜,三分野菜,七分慄米,彼此交雜在一起,相當於米粥,可用來食用。
食用野菜,可減少慄米的損耗。
就在這時,土路上走來的一個馬車,馬車高大威武,上面用著楊木鍛造而成,外圍用著青銅包裹著,馬車有著四個車輪,一匹馬拿著前進著。在四周有一些侍衛拿著干戈,短劍,盾牌等,護衛在左右,警惕的看著四周。
大約是有百人之多。
馬車的簾子輕微開啟,似乎有人在窺視著外面,只是看了片刻就是合上窗簾,一切迴歸平靜。
“又要去上學了!”
馬車中,趙政思索著。
春耕結束,他也要回到學宮繼續求學了。
周朝之法,每二十五家為一閭,設立“塾”,每五百家為一黨,設立“庠”,每萬二千五百家為一遂,設立“序”。在國都設立大學,大學每年招收學生,每隔一年考查學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查學生分析課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學生的專業思想是不是鞏固,同學之間能不能相親相助;第五年,考查學生的知識是否廣博,學生對於教師是否敬愛;第七年,考查學生研討學問的本領與識別朋友的能力。
合格的就叫作“小成”。
到第九年,學生對於學業已能觸類旁通,他們的見解行動已能堅定不移,這就叫作“大成”。
這樣才能收到教化人民,移風易俗的效果,使跟前的人心悅誠服,遠方的人嚮往來歸,這就是施教的過程。
經歷九年的教育,初步成才。
有資格加入這類官學,至少屬於大夫階層。
至於底層的奴隸,黔首,庶民等,皆是沒有資格參加這樣的教育。
直到孔子時代,孔子創辦私學,打破官學對教育的壟斷,教育開始下移,從士大夫階層下移到普通計程車人。顏回看似貧窮,可也有五十畝地,有姓氏,曹姓顏氏,屬於沒落的貴族,屬於士人階層。
至於平民黔首等等,卻是無緣求學。
經歷春秋動亂,又是戰國征伐後,有所損益,趙之學宮在變遷著,一方面有著傳統的周朝官學特色,一方面又是融入私學的特色。
在趙之學宮當中,有著趙國權貴子嗣,在那裡學習六藝;也有普通計程車人,沒落的貴族前去蹭課,聽著講學。
老師們也不驅趕,在講述著課程的時刻,也不斷灌輸自己的私貨,借古諷今,批判社會,罵這個君王,批判那個君王。
孟子直接開罵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
梁襄王聽後,也只是笑一笑,權當沒有聽道。
可若是在後世君王,早就以大不敬罪,誅殺孟子,殺其九族。
這是百家爭鳴的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