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世界大戰(第3/3 頁)
出動,跟日本打決戰,打出了一比四的交換比,重創日本海軍,僅僅半年就打出了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而蘇聯也緊隨其後,蘇聯人幾乎靠自己就打贏了莫斯科保衛戰,拿了美國的少量補給品後,蘇聯人在察裡津跟德國人打了大半年,對德軍主力展開了一場巨大的鉗形攻勢,包圍德軍南部的主力部隊,最終在察裡津殲滅了一百五十萬德軍,蘇聯也付出了兩百萬的傷亡,打出了歐洲戰場的轉折點,自此蘇德戰場主動權易手。
隨著時間的推移,德軍盡顯頹勢,戰線不斷的被反推回來,這讓阿道夫顯得有些慌張了,而此時在非洲也出現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事件,英國在阿拉曼跟德軍的非洲主力打了一波決戰,徹底擊敗了德軍在非洲的部隊,打出了非洲戰場的轉折點。
自由法國的軍隊則是奪回了法國龐大的非洲殖民地,已然成為了非洲抗擊德意的重要力量,非洲戰場的失利刺激到了阿道夫,他直接吞併了維希法國,日本在太平洋節節敗退,自己也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危機。
更大的危機還在後面,英法聯軍登陸了兩西西里,義大利果斷跳反,推翻了貝尼託的統治,跳到了盟軍一方,而美國的主力部隊也在英國本土登陸,從法國的諾曼底發起了大規模進攻。
阿道夫沒想到美國這麼強大,他不僅可以在太平洋上打垮日本,再給英國跟蘇聯輸送海量的物資,同時還能在諾曼底給自己一記重拳。
蘇聯人帶著滿腔的憤怒衝向了德國的老巢,柏林,所有蘇聯人跟德國人都有一筆血債,他們要徹底粉碎德意志帝國。
阿道夫只能躲在地堡裡,隨著蘇軍的逐步深入,叛逃的軍官數不勝數,阿道夫陷入了深深的無助和孤獨,這個男人終於從數十年來關於民族和國家的大夢中醒來,他的帝國已經不復存在了。
英美蘇在雅爾塔舉行了一場大會,在整個世界上劃分了勢力範圍。
而阿道夫只能在地堡中懷著滿腔的悲憤自殺,德國的徹底失敗標誌著德意志帝國主義的徹底滅亡,之後美國一轉槍頭,朝著日本投下兩個原子彈,這場戰爭終於結束了。
不會再有人犧牲了,這場戰爭的傷亡超過七千萬人,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被捲入其中,蘇聯軍隊死傷了兩千萬,德國三百五十萬人,日本一百八十五萬人,賽里斯一千八百萬人,美國二十九萬人,英國二十六萬人,法國二十一萬人。
無論多少都是人命,阿道夫直接或間接的害死了數千萬人,就他下令屠殺的人就高達兩千多萬,這場戰爭,德國被四個歐洲戰勝國分成了四個佔領區,只剩下三十五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就連東普魯士都丟掉了。
緹娜看完後發現這其中的故事描繪了一個人間地獄,所有的勝利在這最後一章都顯得十分諷刺,德國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兩次世界大戰都輸的一塌塗地。
阿道夫將所有的一切賭在戰爭上,他的野心和慾望一次次推著他去鋌而走險,最終摔個粉碎,他的失敗似乎是命中註定好的,他屠殺異己,信奉社會達爾文主義,這些都是他致命的弱點。
愛國當然是好的,民族主義大部分情況下也都是好的,但是太極端了就會走向專制,戰爭的彼岸也不是更好的生活,而是死亡與痛苦,阿道夫三部曲的前兩本都在鼓吹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而這一切的結局就是這本書的名字,帝國的毀滅。
阿道夫的帝國滅亡了,緹娜居然能夠從中感受到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這就像是奧古斯特在警告自己,緹娜作為軍人,當然相信戰爭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方案,她剛決定發起一場戰爭,奧古斯特就給她來了這一下。
如果像阿道夫那樣的話,最終留給德意志帝國的結局就是摔個粉碎,變成大國博弈的棋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