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第2/2 頁)
的現實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當傳來倫敦對此問題的答覆時,韋維爾獲悉駛往克里特島的又一支運輸船隊在遭到德國空軍猛烈的攻擊之後,已經被迫掉轉航向,返回埃及。
在克里特島上,守軍的情況在五月二十六日這一天急劇惡化了。第二天,弗賴伯格將軍下令,準備從該島南海岸的小港斯法基亞撤退。五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七日的夜間,萊科克上校率領的兩個突擊營在蘇達灣登陸,這支新銳部隊在執行後衛任務時打得很頑強,使倖存的守軍得以從馬利姆與幹尼亞撤至克里特島的南岸。與此同時,德軍向東部的推進打消了守軍想撤往雷西姆農與伊臘克林的一切念頭。
五月二十八日至二十九日的夜間,守軍從北岸港口撤出約四千人 為掩護撤退英國海軍損失了&ldo;赫裡沃德&rdo;號與&ldo;帝國&rdo;號驅逐艦, 八百人喪生普萊費爾著作的第137 頁提到人員的損失達八百人。事實上,後來發現人員的損失要小得多,實際只有二百九十七人。空中與海上的救援部隊在營救失事艦艇中起了很大作用。。這兩艘戰艦都是在企圖透過卡索斯海峽時被擊沉的。與此同時,&ldo;阿賈克斯&rdo;號、&ldo;奧賴恩&rdo;號與&ldo;狄多&rdo;號也被擊傷。留給守軍的唯一出路是設法從克里特島南岸逃脫。
撤退的集結點在斯法基亞一個坐落在一座近乎垂直的懸崖峭壁腳下的小漁村。這座峭壁高三百多英尺,只有一條險阻的羊腸小徑可以通行。晝間,等待撤離的人們必須儘量隱藏好,以免遭到德國空軍的襲擊,在這同時,在他們背後的山地上,後衛部隊與緊追不捨的德國山地部隊正在激戰,戰鬥是沿著南部一條穿過一片光禿禿的乾旱地上的難於通行的道路進行的。後來,弗賴伯格將軍把這條道路稱為英軍的&ldo;悲慘之路&rdo;。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