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第1/2 頁)
什麼叫同病相憐?什麼叫老鄉見老鄉?伍子胥和伯嚭在吳國的相會就是如此。伍子胥跟伯嚭,之前談不上什麼深交,但敵人的敵人理應成為我的朋友。更兼大家還有共同的目的。於是伍子胥立即將他引薦給闔閭。闔閭呢,剛剛即位,自然思賢若渴,恨不得天下英雄皆能為己所用,立即安排酒宴,給伯嚭接風洗塵。
酒酣耳熱之際,闔閭突然若有所思地問伯嚭:&ldo;寡人之國僻遠,東濱於海側。聽說你父親遭費無極讒害,被楚相暴怒攻殺。而今你不以我國僻遠,投奔來此,有什麼可以教導寡人的嗎?&rdo;伯嚭聞聽淚如泉湧,說:&ldo;我不過是楚國的一介亡虜。先人無罪,橫被暴誅。聽說大王您收留了窮厄亡命的伍子胥,所以也不遠千里,前來投奔。大王您有什麼需要效力的,我萬死不辭!&rdo;闔閭非常高興,拜伯嚭為大夫。
當時陪宴在場的吳國大夫被離,輕聲詢問伍子胥:&ldo;您以為伯嚭可以信任嗎?&rdo;伍子胥答道:&ldo;我與伯嚭有相同的怨仇。您沒聽過《河上歌》所唱的&l;同病相憐,同憂相救&r;麼?就好比驚飛的鳥兒,追逐著聚集到一塊,有什麼可奇怪的呢?胡馬望北風而立,越燕向南日而熙,誰能不愛其所近,而不悲其所思呢?&rdo;被離不以為然地搖搖頭:&ldo;您只見其表,不見其內。我看伯嚭為人,鷹視虎步,本性貪佞,專功而擅殺。如果重用他,恐怕您日後會受到牽累。&rdo;
第10節:二小人葬送一名將(9)
這件事的經過,《吳越春秋》記載最為詳細。《吳越春秋》大量採用《春秋》、《國語》、《左傳》等史書的資料,另外還有很多獨到的細節與故事,是研究吳越歷史的重要佐證。但因為其中記載有神怪之事,所以被史家所詬病。很多人認為,它是歷史演義小說的濫觴,開了《三國演義》的先河。最後那段話,大約能支援這個觀點,怎麼看怎麼像戲說。國人的歷史思維習慣於從結果倒推。如果一個人早年渾帳,晚年有成,那一定是浪子回頭金盆洗手的好青年,比如周處,也比如楚莊王;如果一個人早年恭謹而晚節不保,那一定是包藏禍心,比如王莽。其實並非如此。誰身上都沒長前後眼,凡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那些稟賦異常者,頂多也就多看個步,誰能一眼看穿幾十年?
不管怎麼說,伍子胥將要跟伯嚭同朝共事,事實已定。回頭再說楚國。當初楚國國喪期間,吳國派燭庸、蓋餘兩位公子帶兵前去偷襲,想順手撈一把,結果被楚軍斷掉後路。這時,國內又傳來訊息,國王易主,闔閭登位,正所謂進退失據。這可怎麼辦呢?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這兩個公子一合計,乾脆陣前易幟,成建制地投降楚國。後來,他們被封在舒。這個地方,大致在今天安徽舒城和廬江之間。
事情雖然已經過去,但闔閭心裡可沒有忘記。王位坐穩之後,公元前512年,他首先派兵滅掉徐國,就是季札掛劍的那個國家(值得一提的是,吳軍滅徐,採取了水攻的戰法。這是我國軍事史上有明確記載的,第一次利用堤防蓄水攻擊的戰例);然後捎帶著攻下舒,將燭庸和蓋餘捉拿歸案,斬首示眾。這一仗,孫武、伍子胥和伯嚭,都是親身參與者。闔閭本想乘勝推進,攻打郢都,但孫武和伍子胥都不贊成。他們說:&ldo;連年徵戰,百姓十分辛苦。時機還沒到,先等等吧。&rdo;
楚國雖然國君昏庸,大臣專權,怨聲載道,但畢竟是千里大國。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吳國還沒有一口吞掉它的肚量。怎麼辦呢?伍子胥到底是楚國人,熟悉楚國情況。他建議闔閭,將軍隊分為三支,輪流騷擾楚國。楚軍一來,吳軍隨便抵擋一陣,然後轉身就跑;等楚軍撤回去,下一支吳軍,從頭再來。
這是軍事史上有明確記載以來的第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