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第1/3 頁)
以一條人命的代價,換來將軍的大印,現在看來,毫無疑問是個汙點,很大的汙點。所以戲裡的吳漢,動手前有一大段二黃唱腔,表達內心的猶豫不決與痛苦彷徨。不僅如此,戲文內除了國讎,還設定了家恨:王莽手上沾有吳漢父親的鮮血。饒是如此,劇作家依然找不到理直氣壯地殺害無辜的正當理由,只好再退一步,讓王莽的閨女自殺,吳漢的母親賠死。
吳漢後來成為東漢的中興功臣,在&ldo;雲臺二十八將&rdo;中位列第二。把殺妻的故事安到他頭上,無非是要宣揚愚忠於皇帝的觀念。劉秀是漢室宗親麼。但故事本身,根本經不起推敲。鄧拓曾經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吳漢何嘗殺妻》,收錄在《三家村札記》中,考證吳漢沒幹過這事,絕對無此可能。這事吳漢沒幹過,那麼吳起呢?十有八九幹過。至少我們找不到任何有力的證據,可以反駁太史公司馬遷。
吳漢沒有殺妻,他妻子是自殺;兩人之間不但有國恨,更有家仇;吳漢的母親,也自縊而死,在道德上接近償命。即便這樣,這事如果發生過,也算不上光彩,更何況吳起之妻完全無辜呢?從這個意義上說,吳起身上的這個汙點,無論如何也抹殺不掉,不管他建立過何等的功勳,有多麼偉大。
魯國不容
吳起以妻子的人頭為代價,換取了人生大舞臺的第一張入場券,這一仗他又打得如何呢?雖勝猶敗,得不償失。
接過兵符,吳起隨即點齊人馬,開赴前線。雖然立功心切,他並沒有急於開戰,而是首先派出使者前往齊軍大營,請求講和。魯國的實力本來就不如齊國,吳起主動求和,齊軍主將越發放鬆警惕。吳起呢,繼續給敵人灌迷魂藥。按照一般的規矩,行軍布陣,中軍的實力最強,吳起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把老弱的軍卒集中到中軍。等齊軍心裡的弦完全放鬆下來,吳起帶領早已集結完畢的精銳部隊,突然擂響戰鼓,發起了攻擊。齊軍猝不及防,陣形大亂,一仗下來,損兵折將,不得不匆匆敗退。
這就是吳起的初出茅廬第一功。應該承認,他這個亮相,相當精彩。按照道理,回到魯國,等待他的,應該是鮮花掌聲和紅地毯,實際上卻並非如此。看到這個衛國來的毛頭小子立下如此功勳,很多人都耳熱眼紅,於是吳起的很多毛病,都傳到了魯穆公的耳邊。
他們說:&ldo;吳起這個人,殘暴而猜疑。本來他家底豐厚,可他一心向上爬,到處遊說,跑官要官,結果搞得兩手空空,傾家蕩產。鄉鄰們恥笑他,他就殺了三十多個說他閒話的人,逃出衛國向東而去。臨走之前,他和母親告別,咬著臂膀發誓說,不為卿相,不復入衛。吳起為了功名利祿,投身曾參的兒子曾申門下,後來母親去世,他都不肯回家奔喪。曾申為此非常生氣,就把他逐出了門牆。吳起沒辦法,這才轉而學習兵法,侍奉國君。國君對他有疑慮,他不惜殺掉自己的妻子,以換取將軍的名位。俗話說,樹大招風。咱們魯國本來是個小國,現在勝了齊國,名聲大振。再這樣下去,難免會引起別國的不安,他們都會圖謀魯國。而且魯國和衛國是兄弟國家,吳起是衛國的罪人,國君您任用他,不是有負於衛國嗎?&rdo;
第17節:他動了誰的乳酪(2)
這枚針對吳起的流彈,殺傷力委實不小。它列舉了吳起的三大道德罪狀,以及任用吳起的兩個危害。吳起斬殺鄉鄰,是為不仁;殺妻求將,是為不義;母喪不歸,是為不孝。魯國是姬姓諸侯,開國君主是周公姬旦的長子姬伯禽,也就是周武王的親侄子。清代的高士奇說過:&ldo;周之最親者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rdo;。因為這層關係,周禮最細心的儲存者和最積極的實踐者,莫過於魯國,這就是那句話的來歷:周禮盡在魯矣。魯國對禮儀重視到什麼程度呢?有一則故事可以作為參考。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