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舅,你咋這麼菜呢!(第1/5 頁)
簋(gui)街,位於東直門內,二環路東直門立交橋西段,西到交道口東大街東端。
2000年,簋街被四九城商業委員會命名為商業特色街——東直門內餐飲街。
晚上燈火通明,夜宵麻小的好去處。
不過,這地界以前最多的是棺材鋪。
幾十年前,東直門屬於城鄉結合部,城門內自然形成了最初的早市。
在東直門內販賣雜物、菜果的小販們,後半夜開始蹲點叫賣,黎明時期則四散開。
這些小販們以煤油燈取光,遠處看去燈光朦朧,影影綽綽,加上週圍隨處可見的棺材鋪和槓房,很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覺。
所以以前“簋街”名叫“鬼街”,也叫“鬼市”。
“記得小時候,在城門樓上玩,沿著城樓,城內一條筆直的路,對面是鼓樓,城外那一望無盡的都是墳場。”
葉上末從涮肉的銅鍋裡,撈起來一片“大三叉”,直接送進嘴裡,一邊哈著氣,一邊說著。
吃涮羊肉就要吃“大、小三叉”。
大三叉是羊後腿靠上面的部分,小三叉是前腿靠上面的部分。
不過大三叉,肥肉多。
所以通常涮肉,點的最多的是肥瘦相間的小三叉。
但身材幹乾巴巴,像個竹竿的葉上末,就好大三叉這膩膩歪歪,流油的口感。
簋街現在大部分的餐飲店都是跟風,麻小火了就一窩蜂的做麻小,烤魚火了就做烤魚。
真正和老四九美食沾邊的並不多。
銅鍋涮羊肉“老四九兩大吃”之一,整條街就只有那麼2、3家,而且店都不大。
其中有一家特別小,只有那麼5、6張桌子,叫“裕德浮”。
靠近東直門西口路南,離一公共廁所挺近。
現在晚上八點多。
陸成康和葉上末這兩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導演,正窩在這小店裡涮肉。
陸成康眼睛盯著老闆片羊肉的刀看。
他看著那片肉的刀子像機器一樣,非常有節奏的一上一下,微微有點出神。
聽到葉上末說,自己小時候在東直門城門樓上玩,城外是一望無盡的墳場,
回過神來,笑罵道:
“你可拉倒吧,我聽家裡老爺子說,他年輕那會兒,東直門立交橋那橋頭,就做了一個“簋”的大銅塑像。”
“你也就比我大個五歲,和我瞎白話裝這老炮,幹啥呢?”
陸成康和葉上末,一個四十多,一個五十多,雖然經歷不少,但他們的父輩,才真正算是經歷過大時代變遷的人。
葉上末被搶白,索性不說話了。
陸成康從銅鍋裡夾出來幾片“小三叉”放到蘸碟裡,說道:“真就轉型拍商業片?還是古裝?你沒事兒吧?”
葉上末吃的很急,頭上都出了一層薄汗。
他把一大口涮肉塞進嘴裡囫圇的嚼了兩下,拿起桌上的小二鍋頭對著瓶口狠狠的喝了一大口,接著仰頭一伸脖子,連同嘴裡的肉一起嚥了下去。
這才長長的吐出一口氣,
“怎麼?看不起商業片導演?柏林電影節最佳攝影,還讓一個純新人拿了最佳女主角,了不起了是吧,是不是覺的跟我一桌特沒面兒。”
“你別埋汰我。”陸成康把碟子裡擰巴在一起的羊肉片,放進嘴裡,“估計我啊,這輩子都要活在你那《風歌》的陰影裡。”
《風歌》是葉上末“風華時代”三部曲的第二部。
講的是“那十年”間,一個普通家庭的歲月變遷。
葉上末憑藉《風歌》,拿下了威尼斯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
當時評審團對於《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