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自古皇權不下鄉(第1/2 頁)
李固點了點頭:“此事算了了,全散了都回去吧。”
默默給爺爺點了個贊,李承平扶著有點癱軟的鄭老漢出門。
被李阿叔罵幾句,差點暈過去,果然老年人不能受太大刺激。
沒搞明白村民找自己主持的緣由,李承平回來,看向爺爺便問,“這種丟牛的大事,他們過來找我作甚?”
秀才其實是地方處理民間糾紛的主力軍,原則上來說秀才並沒有參與審訊的職責和權力。
刑事和民事案件都有知縣和刑房來處理,可自古有著皇權不下鄉事實存在。
之所以不下鄉,原因有很多,鄉村地區交通不便,資訊傳遞困難,中央政府難以有效地對鄉村地區進行管理和控制。
同時,古代鄉村地區主要以農業為主,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朝廷難以從這些地方獲得足夠的稅收和財政收入。
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李承平他們這些人的存在,地方上存在著大量的豪紳、地主等自治力量,他們在地方上擁有很大的權力和影響力,朝廷很難直接干預。
而且鄉里之間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與朝廷官吏直轄的城市有很大不同,地方豪紳、地主在鄉村地區有很大的威望,朝廷下達的令旨完全不會有人聽從。
面對一群大文盲,你說皇帝權力有多大,他們或許不懂,但住在鎮上的柳舉人要加收一成的租子卻攪得他們心肝疼,愈發不敢觸怒柳舉人。
這就是朝廷發展到一定程度黨派林立的原因所在,這些一個個政治團伙代表的就是其所在地區的核心利益。
當皇帝要整治、壓制他們,收縮權力時,文官集團會不顧理念抱負,為了自己的核心利益去與皇帝抗爭。
皇帝垂拱而治,才是所有文人心中所想。
面對鄉里這部分的權力空白,就需要有一定社會地位和文化素養較高的人來填補。
秀才作為一種特殊的身份,會直接參與到民間的糾紛調解中。
“哦哦。”李承平算是大概明白了。
怪不得士紳階層的壯大會讓皇帝那麼忌憚,本質上來講,士紳侵佔的是皇權。
皇帝對地方愈發低的掌控力,會讓其心慌,畢竟沒有那個皇帝願意看見脫離他掌握的事。
至於為什麼皇帝不處理,士紳和皇帝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皇室就是天下最大的地主。
“你還是經歷的太少。”李固拉著孫子在院中坐下,沉吟一下,道:“往後這些事還會有很多,你不要嫌煩,入仕之後這些都是處理實際問題的寶貴經驗。”
古代社會,地方官員的話語權不一定有當地族長的大,李固希望李承平能成為在當地有名望的人。
這便是所謂的養望,養望是華夏政治法律制度中的一個概念。
指的是地方官員在任期結束前,透過謹言慎行、積累政績、與民眾相處融洽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聲望和名譽。
以便在任期結束後,能夠得到更高的職位和更好的待遇。
換算到讀書人身上也是一樣,少年英才的聲名講的不僅是自己的能力,還是別人看重你的表現。
說的人多了,哪怕你不是,別人也會把這個名位給你安上。
而且養望那是好處多多,皇帝點狀元時,突然有了選擇困難症,恰好覺得某個名字特別熟悉,順手點了,那可不就是撞了大運。
再者,朝廷對於十分聰慧的孩子是格外重視,翰林院就會在仔細甄選後,會將這些神童或者有突出表現的孩子接到京城,由翰林院進行培養。
經過鍛鍊後,等他們長大便選入朝廷為官。
例如明代的邊疆宰相楊一清,他便是在層層官吏的看重與選拔中,去翰林院進行學習,最後官至宰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