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成與不成,隨緣(第1/2 頁)
楊盛明白李承平話中意思,確實,一個四品大員門生故吏眾多。
廩生作保而已,尋到李承平頭上,反正就是很怪。
拉過李承平坐下,楊盛指了指楊端。
楊端一聲不吭,悶悶地靠在椅背上發呆,彷彿對二人交談提不起興趣。
磨蹭著拇指上的扳指,楊盛開口道:“幼子無心舉業,傾心於商賈之道。”
多少有些不好意思,楊盛無奈道:“奈何,市舶提舉司最低都只要監生出身。”
果然,學歷是敲門磚,市舶提舉司是個肥差,關係到位還不行,還需要符合標準。
不像王朝末期,買官賣官明碼標價。
如今大乾的現狀,想要捐個例監,有錢還不行,最低要有個童生身份,才能入國子監鍍金,不然容易惹人非議。
張口就是市舶提舉司,家庭條件決定了個人發展的起點,別人說不定還在幹著跑商的活,楊端就已經參與了國家貿易。
找到李承平的目的算是瞭解清楚,無非是為楊端作保,讓陸知府斟酌著來,最好讓楊端不必再來一次童生試。
李承平不失微笑的禮貌道:“學生身份低微,恐難幫大人什麼。”
楊盛一聽這話就急了,誰不知道你李承平頗受陸知府賞識,由你作保,再加上呈遞上去的名錄,事情大機率就穩了。
所謂名錄,便是透過賄賂地方主官考過童生試的方式。
名錄與貪汙掛鉤,朝廷知道嗎?
答案是顯而易見,歷朝歷代都有這些問題,買賣名額是官員牟取私利的手段。
同時,算是朝廷預設的一種補貼官員的一種方式,依照皇帝態度而論,反正永興帝是默許的。
原因很簡單,朝廷俸祿實在是太低了,各地官員不得不巧立名目的收受賄賂。
李承平雖然不恥,但其是客觀存在的。
歷數華夏古今,怕是隻有明太祖朱元璋對此問題是持零容忍的態度。
為了減少財政支出,只要不太離譜,這種方式朝廷大多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過只限於童生試。
縣、府試都是地方官自主命題,除非是不想在本地有所作為,否則官員是不會在這方面得罪死當地大族。
院試往上的大考就不會如此,各省學政基本都是由皇帝欽派的翰林院官員。
杜絕不太可能,但至少可以防止大範圍舞弊事件的發生。
全靠本心,底線在哪裡只有當官後,事情發生在身上才知道如何面對。
李承平不過是楊盛為兒子加的一道保障,據他所知,今年縣試陸知府只願意漏出五個名額。
西安府作為西北第一城,府城學子多的嚇人,縣試在榜名額同樣不少,是下轄各縣的兩倍之多。
相較於更多的學子基數,兩倍的名額都顯得少,這也是李承平得中小三元引起府城士子不滿的原因。
府城士子這麼高的含金量,竟然被一個興平縣的小子給搶了風頭,不僅府城士子沒想到,恐怕整個西安府計程車子都是懵的。
名額不少,陸知府只漏出這麼幾個來,已經可以說得上是好官。
李承平與陸知府常有書信往來,院試後,還多次到訪拜見過,所以對陸知府的性子有一定的瞭解。
若非陸知府想要在西安有所作為,怕是連這麼幾個名額都漏不出來。
再回頭來看,有多少陝西官吏遞交了名錄,說句不好聽的,在西安城隨便一板磚下去,都要砸出好幾個五品官。
其餘暫且不說,官位在楊盛之上的,左右布政使的親戚,其他幾個參政、參議,還有提刑按察使司的。
遞交名錄的人數太多,名額太少,狼多肉少不夠分,李承平的作用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