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第2/2 頁)
與過《書譜》工作的朋友,常說:「如果沒有李秉仁,就不會有這本《書譜》。」這話的意思,固然是說他實際上做了許多開創的工作,但更深一層的感受是:如果沒有他那樣的一想定了就做,做起來再說的衝勁,如果沒有他那一副「李秉仁性格」,那麼這一份書法雜誌,也許只存在於一次兩次的閒談中而已。
因此,每想起李秉仁兄,我又想:事情要做的,為什麼不現在就做?
一九九六年九月二十六日
羅忼烈
錢穆先生
——憶舊遊之一
承勛宗兄忽然打來長途電話,繼之以傳真,說正在替牛津大學出版社編一部《香港的人和事》。他知道有幾位曾經「流寓」香港的老前輩如錢穆、廖恩燾、劉海粟、蔣彝諸先生,都和我有點交情,要我寫一些有關他們的軼聞瑣事,作為「談助」。遺憾的是,我目前客居海外,關於他們的資料如書札字畫照片都不在手邊,無所憑藉,事隔多年,記憶不免漸漸模糊了。甚至從前發表過關於他們的篇章,現在也記不起來。這裡說的只是一點一滴不成片段的瑣事。
錢穆先生別字賓四(一八九五—一九九○),江蘇無錫人。是一位名滿天下的史學家,著作等身,門人和私淑弟子遍中外,在香港住過二十年,創立新亞書院,後來成為香港中文大學一個重要的組合,對於發揚中國文化和發展高等教育貢獻極大,是眾所周知的事。
我認識錢先生是在一九四七年,同時還有唐君毅先生,也是香港人熟識的哲學家。那時候內戰烽煙已經瀰漫北國和江南,他們避地廣州,到中山大學任教,所以我們有機會相識。當年的國立大學是用「金圓券」發薪的,一天貶值幾次,當教授雖然不會死,吃苦卻是準定的。過不了多久,王淑陶先生(已故)開辦華僑大學於廣州河南鳳凰岡,薪金是以港幣計算的,待遇很好,我們又一起「去故而就新」了。校舍是一所紅牆綠瓦古式建築的渠渠大廈,遠離市區,起居飲食不很方便,雖有宿舍,常住是夠悶的。在這以前,我在市區租有一層小洋房,一人獨居,錢先生從鳳凰岡出來,有時也住在這裡。一起喝龍井茶,下象棋,往往到深夜。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