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5 頁)
在外帶兵的王子沒有文書是不可以隨便回城,那年女王特意召格里爾回城。外界紛紛猜測,是那匹馬博了女王歡心。
王位繼承有明確法文,它規定了王族子女繼承順序,卻限制不了他們的明爭暗鬥。人們以為,四王子的馬替他的宗族、替他自己,贏得了爭奪。
回城的隊伍抵達倫敦橋,橋的那端裝束完備的軍隊等候著。從來不記得迎接王子的隊伍有這樣大的規格。
只因他們根本不為迎接。
當天正午,王室佈告天下:四王子格里爾勾結外族、意圖兵變,英耀軍團奉女王之名,就地誅殺。
後來才聽說,格里爾進獻的是凱厄司王族專享的馬。然而凱厄司覬覦不列顛國土已非一朝一夕,多次陰謀企圖皆被粉碎,屢試屢敗,屢敗屢試。這一次竟是勾結不列顛王子!
外交檄文自白金漢宮發往凱厄司,將對方批得體無完膚。外交上的互相貶損,對於他們那樣交惡的國家本該是常態,哪知凱厄司竟是借“侮辱國體”直接宣戰。
戰爭是外交最不想要的結果,然而當尊嚴被挑釁,應戰在所難免。無數個日夜、無數場作戰會議之中,無論軍方還是白金漢宮方面,都不想因這一場聊無意義的戰爭折損太多兵力。
於是他們找到了當時頗具盛名的維勒兵團。
兵團中的大部分人還是退役老兵,那些為國盡了一輩子忠誠的人,聽說能重上戰場興奮不已。
出兵時的場景是這些人這輩子最大的榮耀。女王親自為他們踐行,路邊站開的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舉國上下為他們歡呼,預祝他們得勝歸來。
還未打仗,已成英雄。
國家之間的戰事畢竟不能只靠僱傭兵,與英耀軍團齊名的英靈軍團在他們之後開赴前線。
他們是先鋒,正規軍是主力,這樣的安排無可非議。
然而這場仗並不好打,正面防線凱厄司守得很緊,唯一稍有鬆懈的戰線需要出海,要在控制傷亡的前提下,主動出擊幾乎不可能。
所以英靈軍團的最高指揮官給出的指示只有兩個字:死守。
他們不打過去,對方會打過來,只要拖到戰意消退了,這場戰爭也能結束。
若是大家都帶著這樣的想法,抱如意算盤,這場仗很快能不了了之。但所有人都低估了那些普通人的愛國熱情。
維勒兵團的成員都不懂政治,倘若那時能再仔細地探探口風,便不會出現那個悲劇的結局。
英靈軍團的對敵策略和維勒兵團有限的實力,決定了他們不能與凱厄司硬碰硬。
大凡第一次上戰場的年輕人總有著建立功勳的想法。他們雖說是看慣了殺戮,但正規的參戰還是第一次。想到女王親自頒發的勳章,想到無數鮮花與掌聲,紛紛雀躍。
年輕人都在偷偷謀劃最合適的偷襲,所有的計劃都應不瞭解凱厄司內部形勢,而不敢付諸行動。
拉鋸戰雙方打得都很辛苦,雖說不想大動干戈,常規的“你來我往”還是必須。
如果一切都按高層預想,勢必簡單,然而士兵畢竟沒有多少政治頭腦,小規模的試探打著打著變成惡戰,是常有的。
這種狀況在一個多月之後徹底維持不下,英靈軍團長官往倫敦方面報告,得到撤退指令,另行派遣英耀軍團三師掩護,王子修奈澤爾親臨總督。
在英耀軍團抵達前夕,英靈軍團召開全軍會議,部署合作工作,為撤退前大煞敵人威風鼓舞士氣。
***
撤退對於渴望立功的年輕人,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兵團裡如千基妲一般的行動派,眼見著所謂考慮周全的按捺換來的是即將喪失的最後機會,煩躁不已。
衝動打敗了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