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頁(第1/3 頁)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不存者也。陰陽恃以化生,萬物恃以成形,賢者恃以成德。不肖者恃以免身。故無之為用,無爵而貴矣。
以上記述說明何晏、王弼是玄學的倡導者。正始元年(240年),王弼還只有十五歲,何晏那時年在半百左右,王弼所以能進入尚書臺為郎,是由於何晏的援引。從玄學倡建而言,何晏之力為多;以玄學的實際成就言,王弼後來居上。
王弼的主要著作有老子《道德經注》2卷、《周易注》10卷、《論語釋疑》3卷、《老子指略》(輯佚)、《周易略例》。
王弼、何晏的玄學與兩漢神學目的論有顯著區別。兩漢神學目的論是被陰陽五行、讖緯迷信神秘化了的儒家思想。玄學則在繼承和發展道家思想的基礎上,援道入儒,調和儒道。兩漢神學目的論表現為宗教式的教條,而玄學則表現為思辨性的論理。所以無論從中國古代理論思維的發展過程看,還是從中國古代哲學史的角度看,王、何玄學都有值得研究的價值。
王弼雖然祖述老子,但二者亦有所不同。老子關於有無問題的討論主要從天地萬物的起源著眼。關於天地萬物的起源,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曾以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或陰陽二氣等來說明,而老子則以無形無象、不可名狀的&ldo;道&rdo;或&ldo;無&rdo;作為生成萬物的根源。這是老子&ldo;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rdo;的客觀唯心主義理論。王弼的基本觀點是&ldo;以無為本、以有為末&rdo;的本體論。&ldo;以無為本&rdo;與&ldo;有生於無&rdo;是有區別的。王弼認為&ldo;無&rdo;既然無形無象,它就不能獨立自明,而必須透過&ldo;有&rdo;(具體事物)才能被人瞭解,所以&ldo;無&rdo;必須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而成為天地萬物賴以存在的共同根據。王弼認為&ldo;有生於無&rdo;,並非如母生子那樣&ldo;出即離矣&rdo;。&ldo;無&rdo;和&ldo;有&rdo;,既不能在時間上分先後,也不能在空間上分彼此。它們只是本末和體用的關係。所以王弼說:&ldo;有之所以為利,皆賴無以為用也&rdo;。這是說:萬物所以各能表現出其效能和作用,都是靠了無這個本體。王弼說過:&ldo;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rdo;。言萬物雖有萬形,最終只能回歸它們的共同根本‐‐&ldo;無&rdo;。
然而作為萬物本體的&ldo;無&rdo;有什麼具體的規定性呢?王弼認為這種本體是不能有具體的規定性的。因為世界萬物各不相同,如果有了具體的本體規定,就無法成其為萬物的本體了。所以他認為如果硬要為本體作出某種規定,就只能是否定性的規定。即以&ldo;聽之不可得而聞,視之不可得而彰,體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嘗&rdo;的&ldo;無&rdo;來稱呼它。黑格爾說得好,&ldo;這個無規定的直接性的東西,實際上就是無&rdo;。魏晉玄學家所以經常把&ldo;無&rdo;稱為世界萬物的本體,也是唯心主義邏輯思維發展的必然結果。正因為王弼是透過尋求萬物本體而找出了&ldo;無&rdo;這個抽象的規定,所以儘管他採用了老子的某些觀點,但卻不走老子那條&ldo;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rdo;的宇宙生成論的老路,而是透過一系列&ldo;體用&rdo;、&ldo;本末&rdo;、&ldo;動靜&rdo;、&ldo;一多&rdo;等範疇來論證他自己&ldo;貴無&rdo;的理論體系。從而把中國古代哲學由宇宙生成論的水平提高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