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第1/3 頁)
一、當時西藩桓溫勢力對中央構成很大威脅,會稽是宰輔司馬昱的封國,屬中央的勢力範圍,會稽是三吳腹地,水陸交通發達,物產豐富,許多豪門士族棲居這裡,它對於重鎮揚州和都城建康無論在政治、軍事和經濟上來說都非常重要,在平息蘇峻叛亂之後,曾有人要求遷都於此。
二、王羲之是東晉第一大族傑出人才,在王述守喪造成職務空缺時,他是最適合的補缺入選。
三、王羲之&ot;不樂在京師&ot;,自然對這一職務會感到滿意。王羲之初到會稽,透過舊友孫綽結識了一批名士新友,開始了他最後一個階段的仕途生涯。
王羲之對管理國家,有自己的見解,提出過不少改革弊政的措施,是一位熱愛人民,同情百姓,政績顯著的父母官。
1 《太平御覽》卷二四○。
2 《晉書&iddot;王羲之傳》。
七、告誓辭官
穆帝永和十一年(355 年),三月初九這個吉日,王羲之獨自走到那雜草叢生的他父母的墓地,向雙親亡靈陳詞告誓,他將離開官場,絕祿退隱,他說: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靈。羲之不夭,夙遭閔兇,不蒙過庭之訓。母兄鞠育,得漸庶兒。遂因人乏,蒙國寵榮。進無忠孝之節,退違推賢之義。每仰詠老氏周任之誡,常恐死亡無日,憂及宗祀。豈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嘆,若墜深谷,止足之分,定之於今。謹以今月吉辰,肆筵設席,稽顙歸誠,告誓先靈。自今之後,敢渝此心,貪冒苟進,是有無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載,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誠,有如皎日!後來王羲之把上述的一番話書寫下來,這就是後世流傳的《告誓文》,《告誓文》情感真摯,誠懇動人,在自謙自責的背後隱藏一種無可奈何、十分憂傷的情緒。王羲之從秘書郎起家到棄官退隱,經歷了政壇的風風雨雨,怎不感慨萬千呢?
對於王羲之辭官,史家、研究家多有分析,見仁見智,但不外乎以下幾方面:自寇亂以來,處內外之任者,未有深謀遠慮,括囊至計,而疲竭根本,各從所志,竟無一功可論,一事可記,忠言嘉謀棄而莫用??其形勢極為不利。當時安西將軍、荊州刺史桓溫攻克了成都,一舉打敗了成漢國,一時名聲大振,其勢力迅速壯大起來。荊、揚是當時的兩大重鎮,荊州位居長江上游,對長江下游的揚州、建康威脅很大,皇帝惶惶不可終日,故將殷浩拉做自己的親信,並委以重任,讓他掌握揚、豫、徐、兗、青五州的軍事大權,以防桓溫不測。在這種情況下,殷、桓矛盾日漸尖銳,桓溫原來與王羲之沒有什麼利害衝突,由於上述矛盾,桓溫視王為殷浩的親信、黨羽,這對王羲之是非常不利的。
桓溫軍事力量的強大對殷浩觸動很大,殷浩求功心切,不顧主客觀條件先後北伐,每次北伐,王羲之都苦口婆心的勸告他不要輕舉妄動,否則將會以失敗告終。可是殷浩根本不加理會,王羲之預感到&ot;常恐伍員之憂,不獨在昔;麋鹿之遊,將不止林藪而已!&ot;結果都被王羲之言中,特別是最後一次,損兵折將,損失慘重,大敗而回。此時恆溫乘機上去彈劾殷浩,結果殷浩被貶為庶人,告老還鄉,整天在家書寫&ot;咄咄怪事&ot;四字。王羲之在《與孔彭祖帖》嘆息:&ot;殷廢責事便行也,令人嘆悵無也。&ot;《增運帖》雲:&ot;吾於時地甚疏卑,致言誠不易。&ot;他深深地感到人微言輕。&ot;皆謂盡當今事,宜稱,好仗義直言,朝廷自然不喜歡他。
王羲之辭官一個直接的、公認的原因是與王述的矛盾。關於王述,《中興書》曰:&ot;述清貴簡政,少所推屈,唯以性急為累。&ot;《世說新語&iddot;忿狷》說:1 《晉書&iddot;王羲之傳》。
1 《晉書&id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