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第1/3 頁)
同時他教導王羲之說:&ot;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吾餘事雖不足法,而書畫固可法,欲汝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學畫可以知師弟子行己之道。&ot;2王羲之遵循伯父的教導,在傳統的基礎上吸取別人的長處,不斷地進行創造。
王羲之不僅是一位書法家,而且文學造詣很高,是一位文學家,他的《蘭亭序》文采飛揚,是文學的經典之作,他的文學修養無疑是他成為書聖的重要條件。
王羲之很晚進入仕途,後來又早早地辭官退隱,看似壞事,但正如老子2 [唐]張懷瓘:《書斷》。
1 沈柔堅主編:《中國美術辭典》,第76 頁,&ot;書畫同源&ot;條。臺灣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 年第1版。
1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2 《中國美術辭典》王廙條。
所說:&ot;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ot;,他便因禍得福,有更多的時間放浪山水,傾心鑽研書法。郝經對王羲之作過這樣的評論:&ot;自放山水間,與物無競,江左高人勝士鮮能及之,故其書法韻勝遒媚,出奇人勝,不失其正,高風逸跡,邈不可及,為古今第一。&ot;3明代解縉書評:&ot;大王如子之燕居,申申夭夭。&ot;王羲之閒居後如孔子燕居&ot;申申如也,夭夭如也&ot;。王羲之辭官後神逸心曠,從容不迫,縱情山水,刻苦學習,效法張芝池水盡墨。他熱愛大自然,從大自然中吸取營養,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終於使他的書法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王羲之毅然變法,銳意創新,使他的書法藝術發生了飛躍,如果沒有充裕的時間作保證,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必須透過內因起作用。王羲之天資聰穎,自小酷愛書法藝術,四、五歲未曾讀書前就能寫一手好字,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更加痴迷書法,他的進步使他的老師都感到驚奇和激動。&ot;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ot;,十九歲時就很受當時周顗、王導、王敦等名人高官的器重,他三十歲時社會上就出現了&ot;王書熱&ot;,足見他書法才智過人。歷史常有這樣的天才人物,青少年時代脫穎而出,才華橫溢,以後便沾沾自喜、懈怠滿足起來,故而曇花一現,以後便無聲無息了。王羲之一生對藝術執著追求,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不斷地創新改體,立志超越前人、超越同輩、超越自我。經過幾十年奮鬥與努力,他的書法藝術終於在東晉一枝獨秀,在書法史上獨領風騷。
第六章 關於王羲之的書論
恩格斯曾經指出:&ot;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ot;1世界上的任何一種理論都是來自實踐,當然對於書法理論也不例外,書法理論和其他文藝理論等理論一樣,它能指導創作,甚至能開一代書風。一種書法理論的產生和當時社會的客觀現實、政治等其他意識形態有很大關係,甚至與創造某種理論的人本身的思想、文化素質也不能截然分開。不同的理論它的審美標準、價值取向也不盡相同,眾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的書論中認為,王羲之的書法是&ot;盡善盡美&ot;,而韓愈卻不以為然,認為&ot;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猶能換白鵝&ot;德國美學家姚斯曾經這樣說過:&ot;文學作品從根本上講註定是為這種接受者而創作的&ot;1。人們在接受某種文藝作品時憑自己的直覺產生共鳴與否,但更重要的是作出理論評價時必須尋求某一種理論依據,書法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往往只存在理論家創造性的闡述後產生存在意義,獲得藝術的生命。這一現象猛一聽似乎有點言過其實,但只要仔細研究一下世界藝術史,就會感到這是事實。荷蘭畫家梵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