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來被人誤讀,最出名的誤讀就是王勃。他的一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將馮唐的形象引入歧途。其實,“李廣難封”和“馮唐易老”根本不是一回事,“李廣難封”是造化弄人,“馮唐易老”僅僅自然規律,“難封”的李廣最後自殺,“易老”的馮唐卻照樣弄得漢文帝下不來臺。寫那篇文章時,王勃還小,他把馮唐故事的精髓歸為“人生易老”,顯然是“為賦新詩強說愁”,“少年不知愁滋味”嘛,可以原諒。
蘇軾畢竟是大家,“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用典就極為貼切。那時蘇軾尚以有罪之身被貶他鄉,因此,他盼望朝中有人能像馮唐一樣犯顏直諫,他更盼望皇帝能有漢文帝的雅量,早一天派人來為自己昭雪。
所以,年齡不是馮唐出名的理由。
高漸離:你死了,秦始皇交給我吧(1)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併六國,一統天下。此時距荊軻刺秦王失敗已經六年。六年來,秦始皇始終難以忘懷這件事,於是開始大規模地搜捕燕太子丹的門客和荊軻的朋友。這些人紛紛逃亡。
荊軻的朋友高漸離為躲避秦王的追殺,改換姓名,受僱於人做雜役。主人家堂上常常有客人擊築,高漸離彷徨不能離去,每每指摘說哪兒好哪兒不好。主人聽說後,召高漸離上堂擊築,滿座稱善。
高漸離想,久隱貧賤之日沒有盡頭,於是退下,拿出匣中的築,穿上見客的好衣服,更換容貌上堂。舉座皆驚,紛紛用平等的禮節迎接他,奉為上客。高漸離擊築而歌,滿座賓客無不流淚而去。
這一次現身,使高漸離恢復了以往的名聲,成為上流社會爭相延請的上客。名聲傳到了
秦始皇耳朵裡,秦始皇也是一個音樂愛好者,明知道高漸離是荊軻的好朋友,是一個漏網的危險分子,還是把他召到了身邊。
為了隨時能聽到高漸離的築聲,秦始皇弄瞎了高漸離的眼睛,讓他隨侍身邊。稍稍離秦始皇近一點,高漸離築中置鉛,再近一點的時候,高漸離舉起灌滿鉛的沉重的築撲向了秦始皇。像荊軻一樣,盲眼的高漸離並沒有能撲殺秦始皇。高漸離隱忍數年,就是為了今日這毫無把握的一擊。
引薦荊軻的田光先生曾經評價荊軻說:“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脈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荊軻,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不知道滿目黑暗的高漸離,當他舉築撲向秦始皇的一瞬間,是哪一種勇敢之人?
荊軻是衛國人(今河南濮陽一帶),高漸離則是地地道道的燕國人(今北京西南一帶)。二人的友誼是從荊軻遊蕩到燕國之後發展起來的。
高漸離是一個殺狗的屠夫,善擊築。築是一種自宋代以後就已經失傳的樂器,1993年長沙漁陽墓重新出土,木質五絃。《漢書?高帝紀》中有關於築的形制的描述:“狀似琴而大,頭安弦,以竹擊之,故名曰築。”其音悲亢激越,恰恰符合荊軻和高漸離出沒於燕市之中的心境:“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於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
二人友誼的第二次記載是易水岸邊的築、歌合奏。
荊軻出發前往秦國行刺秦始皇,燕太子丹及其賓客在易水之畔為荊軻送行:
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這就是著名的易水送別。像燕市之上一樣,高漸離擊築,荊軻和歌,變徵之聲撼動了每個送行者的身世之感。“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千古悲歌,更是令人血脈賁張。
荊軻的行刺,在六名刺客之中,規模最大,成本最高,準備最周密,牽涉的人數最多,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