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第1/2 頁)
晴雯自己都說不好。是以她並不想太多唾棄大姨娘奪人所愛之事,在她看來,這只是時代的侷限性,無數不幸女子的血淚鑄就了這個時代,也不單單是一句「無恥小三」這般的評論所能涵蓋的。那些做妾的女子,也有掙扎求生的權利。
但晴雯不能接受大姨娘為非作歹之事,就像追星女孩終於得償所願嫁給了哥哥,但吃人家的喝人家的,偶爾還能合法(這個時代的法)的睡一睡哥哥,這等好事放在哪個追星狗身上都是留著口水的好事,怎麼還能貪心不足要求更多?在晴雯看來,應該嚴厲懲罰大姨娘,最好讓她身敗名裂。
是以她聽到林如海的處置愣了一下,但她思考起來:林如海是個標準的封建士大夫,有著強烈的儒家濟世救人情節,責人先責已,這種精神是她這種現代人不能理解的,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能造就士大夫的風骨。
林如海接著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我治理家中,不僅在家中不立政,更在家中不立德,以至於政德兩失,今天釀成大錯,自然無顏苛責女子,更無顏遷怒他人……」
晴雯心裡還是有些鬱悶,她輕輕在心裡嘆了一口氣,努力逼自己接受這個處置結果。若是按照她的現代人思維:那自然是要嚴懲壞人!
她來的世界太苛刻,用那個時代流行的話來說就是人人被ph,大家都喜歡看虐渣的爽文,主角最好把壞人無情吊打,壞人最後怎麼悲慘怎麼來。若是稍微留有些慈悲,便會被路人譏諷為「聖母」。
那些激昂的人有錯嗎?晴雯心裡問。當然沒錯,她來的那個時代太快了,人人都被鞭打,無數條各種各樣的鞭子在他們的耳後呼呼抽打,世界對他們殘忍,他們就對外物殘忍,自然是希望將內心的反抗折射在對壞人的處置上。錯的不是人,而是那個時代。
那麼林如海是聖父嗎?晴雯不知道,她只知道這最符合林如海的個性。這些天的接觸和了解,讓她知道了林如海是一個深受儒家思想浸染計程車大夫,也不愧是撫養出林妹妹這樣鍾靈毓秀人兒的父親。若是賈政,遇到家人犯錯,只怕要忙不迭的扭送官府,再加上自己痛心疾首的說辭和摘清呢。
大姨娘也一臉的不可置信,她原本的決裂戾氣漸漸散去,臉上浮現出遲疑、不敢置信、慶幸、羞愧等種種神色交織的表情。
林如海接著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家中如此,何況做官乎?我決意將此事上報聖上,自請辭去職務,求皇上寬宥我,讓我自省自身。」
這一出!讓晴雯終於控制不住臉上的表情,嘴巴張大成一個圓形。
什麼?!林大人剛才是說要辭職?就因為家中人出事他便要引咎辭職?這件事本來壓得嚴嚴實實,外人也不會知道啊!
白先生照舊沒有什麼大的反應,黛玉面上有疑惑,卻未問出聲,晴雯是個丫鬟自然不能在這種場合和林如海搭話。反而是大姨娘,聞聲便往林如海那方向挪動,還拖長了聲音:「老爺!老爺萬萬不可啊!妾身雖然是婦道人家卻也知道不能輕易辭官,便是您將妾身千刀萬剮了妾身也無二話,這都是妾身該受的,可您千不該萬不該就因著妾身辭官啊!」
她說到最後,聲音急切,一聲比一聲悽厲,晴雯也是看不懂,你說你這個大姨娘,詛咒人家死的時候比誰都熱切,現在又轉換畫風阻止人家辭官一副為了人家好的姿態,真是詭異的緊。
林如海並未多跟大姨娘說話,只是叫下人把大姨娘即可送往蘇州老家,又拱手對白先生道:「治家不嚴,讓先生笑話了。」
白先生眼中不起波瀾,似乎出入高門也見多了這些家門詭事:「林大人不必放在心上,我自當一無所知。這就告辭了。」
其餘下人也被遣散,廳中只餘下黛玉父女兩人,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