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第1/3 頁)
爸爸在立達的同仁,除了夏丏尊老師、匡互生、朱光潛、劉薰宇、陶載良、陳望道諸先生外,還有方光濤、陶元慶、夏衍、許傑、夏承法、裘夢痕、丁衍庸以及在日本就認識的黃涵秋先生等等。
由於爸爸1924所作《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一畫使上海《文學周報》的主編鄭振鐸先生著了迷,後來《文學周報》為他出版了《子愷漫畫》,這是爸爸最早的一本畫冊。
1925年3月,爸爸的第一本譯作《苦悶的象徵》問世;1925年12月,出版了最早的音樂理論書《音樂的常識》;1928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美術理論書《西洋美術史》;1931年1月,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緣緣堂隨筆》。就這樣,一個文藝全才漸漸地脫穎而出。
1930年我祖母去世後,我家曾遷居嘉興,住在楊柳灣金明寺弄4號。關於這一段時期,我將在後面另設一節補敘。爸爸雖住嘉興,也常去上海立達學園。
1932年1月28日淞滬戰役中,立達學園校舍被毀,必須修繕。到秋天才能複課。那段時期,爸爸可能回石門了。石門的老屋惇德堂一直為她的遊子張開親切的懷抱。不過這時已多了另一處更好的安身地‐‐‐平屋。
平屋在老屋後面,隔一條煤沙弄。平屋的那塊土地,據說是我祖母手裡買下的。這塊地上原有三開間坍圮的平屋,不能住人。據我媽媽回憶,1919年她嫁到惇德堂來,辦喜酒時有兩張八仙桌放不下,就放到平屋裡去。後來,1925年以後,爸爸把平屋加以修繕,就開始住人了。應該說,爸爸第一次有自家的住屋不是緣緣堂,而是平屋;不過那是祖業,不全是他自己的。
不知為什麼,可能是爸爸要去商量立達復校的校務吧,1932年的夏天,我家又到上海法租界拉都路(今永康路)雷米坊暫住。法租界的租金當然很貴,我們只租了一所洋房的三樓,住了一兩個月就退租了。
爸爸以前在上海搬來搬去時,我還沒出生或太小,一點印象也沒有。但在雷米坊時,我卻留下一個回憶:那時我老是坐在樓梯轉角處旋銅板。爸爸客人很多,客人經過樓梯轉角處,總是俯身說一句:&ldo;一吟,你又在旋銅板了?&rdo;那時我們能有什麼玩具呢!一枚銅板就可以玩很久了。
離開雷米坊後,爸爸把家人送回石門,自己先住到重建的永義裡校舍中(後來家人也去住過)。
在這12年內,爸爸除了專科師範、春暉、立達以外,還在別的地方供職:上海城東女學,前述的上海中國公學,還有寧波的第四中學和育德小學,上海大學、上海的澄衷中學、復旦實驗中學、復旦大學、開明書店,松江女子中學等等。
在開明書店,除了葉聖陶、方光濤、錢君匋是熟人以外,又結識了一大批朋友:徐調孚、賈祖璋、顧均正、傅彬然、盧芷芬、周振甫、宋雲彬、王伯祥、顧惠民、趙景深、唐錫光、宋易、金仲華、範壽康、範洗人、張沛霖、索非、章克標、章錫舟、周予同、成天昌、王統照、鍾達軒、丁曉先、郭紹虞、胡伯墾、王知伊、朱達君、莫志恆等等,還有當過開明董事長的邵力子。
以上我幾次都列舉了爸爸的同事、朋友的姓名,其中有的人在我今天提到他們的名字時,模樣就活龍活現地出現在我眼前。
12年內住了13處,爸爸的辛勞可想而知。為了養家餬口,他不得不東奔西走。但爸爸總希望有一個較理想而又穩定的住處安置家人,讓自己在奔走辛勞之餘也好有一個避風港。
六年&ldo;華屋&rdo;
1933年春,新屋緣緣堂落成了。
關於緣緣堂落成的年代,爸爸在《還我緣緣堂》一文(1938年作)中說&ldo;此堂成於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