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第1/2 頁)
那些終日緊盯著作戰地圖的日軍參謀們認為,這套周全的作戰計劃可以保證無論敵人來攻上述任何地點,均能隨時集結陸海空軍事力量,進行迎擊並將其擊潰。
第11節:菲律賓浴血(11)
圍繞著&ldo;捷&rdo;號系列作戰計劃,日本大本營要求南方軍總司令官、臺灣軍總司令官、本土防衛軍總司令官等與海軍協同,在8月至10月間迅速完成&ldo;捷-1&rdo;號至&ldo;捷-4&rdo;號作戰的準備。
與此同時,大本營根據已往的作戰特別是失敗的教訓,開始研究作戰重點、戰法,調整作戰指揮關係。其主要變化如下:
一是把菲律賓方向作戰列為重中之重。
在最高戰爭指導會議上,小磯國昭首相對當時戰爭形勢的判斷是:&ldo;今後敵之對我海上交通的破壞作戰,將與駐華空軍的活動相配合,將對西南各島及菲律賓方面集中使用潛艇並輔以機動部隊的挺進攻擊,因而我方船隻將增加損失。但是,只要敵方在西南各島及菲律賓方面獲得空軍基地的企圖不能實現,則本土與南方地區之間的海上交通大體上仍能保持。&rdo;根據這一判斷,他得出結論說 :&ldo;第一、在太平洋方面,消滅向我進攻的美軍主力。第二、固守南方各重要地區,排除萬難,保護我國防圈內的海上交通。&rdo;總參謀長梅津美治郎則明確表示,&ldo;西南方面作戰的重點是菲律賓決戰&rdo;。
二是掌握一定的機動力量,隨時可向不同作戰方向實施增援。大本營下令南方軍以1個旅在菲律賓北部待命,隨時準備調往臺灣或西南諸島方向;臺灣軍以1個旅為基幹的部隊,隨時準備調往菲律賓北部或西南諸島方向;本土防衛軍分別以1個團(內含3個步兵營、1個炮兵營)在鹿兒島和姬路附近待命,準備向西南諸島或小笠原島方向調動;大本營調1個師在上海附近待命,隨時準備向菲律賓、西南諸島或臺灣調動 ;大本營以47師駐弘前,隨時準備調往本州島東北或北海道。
三是改變以往兩軍種航空兵絕少相互配合的局面。大本營海軍部和陸軍部達成協議,&ldo;當敵來攻時,兩軍種航空兵力集中在決戰重要地區,發揮整體戰鬥力,捕捉並擊潰敵之進攻兵力。&rdo;協商期間,海軍部曾向陸軍部提出把陸軍的全部航空兵置於海軍的指揮之下,但陸軍一直把陸軍航空兵視為自己的命根子,不願把它們全部交給海軍。況且,陸軍航空兵的飛機裝備和飛行員的訓練也未必適應海上作戰。雙方經過多次討價還價,終於達成同一地區的海、陸軍航空兵部隊在作戰時積極協同的原則:在海上作戰時,統一由海軍方面指揮 ;在陸上作戰時,統一由陸軍方面指揮。
四是接受塞班島作戰的教訓,改變過去的&ldo;水際灘頭&rdo;防禦為&ldo;縱深梯次&rdo;防禦。從海岸到縱深,依次構築岸邊陣地、主抵抗陣地、預備主抵抗陣地、二道防線陣地,力圖盡一切手段削弱敵軍戰鬥力,不失時機地轉入反攻,一舉擊潰敵軍,在不得已時也能長期持久作戰 ;改變過去將航空兵主要用於殲滅敵航空母艦編隊的作法,儲存實力,用於攻擊敵運輸艦船和登陸部隊 ;組建特攻隊,實施特攻戰法,用飛機、人操魚雷或汽艇等&ldo;自殺&rdo;式攻擊,挽回戰爭敗局。
基於上述判斷和調整思想,日本大本營對駐菲律賓的陸軍和航空兵部隊進行了新的編組和兵力配置。
為了加強菲律賓地面作戰的指揮和協調,7月28日大本營陸軍部在菲律賓成立第14方面軍。
該方面軍除了統轄原駐菲律賓的第14集團軍各部隊外,又從中國的內蒙地區、東北地區調集第26師、8師及坦克2師到這個熱帶島國來。至1944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