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第1/2 頁)
8分鐘內飛機即可到達巴列夫防線上空。
169頁地圖: 蘇伊士戰線略圖
北面戈蘭高地的防禦準備情況如何呢?以色列自從1967年六天戰爭中控制戈蘭高地後反過來變為俯視敘利亞了。以色列如何防禦這視界開闊的70公里正面高地呢?它們的想法與在蘇伊士正面相同,即採取阻止敵人進攻和予以反擊的方法。而與巴列夫防線不同之處是構築了由三道防線組成的相當堅固的反坦克體系。第一道防線構築了防坦克壕(6米&tis;3米&tis;4米),並敷設了地雷。第二道防線是由40-50個堅固工事組成的防禦地帶,配置有反坦克武器和防空武器(在十月戰爭中發揮出威力的法式ss‐10、ss‐11反坦克飛彈配置於第一道防線)。第三道防線為縱向構築的,用混凝土加固的地下坦克伏擊壕,以封鎖敵坦克可能經過的通道。適於反攻的通道有兩條:約旦河上的亞科夫橋‐‐庫奈特臘---大馬士革公路北側,沿太巴列湖南面的亞爾木克河北側通向拉菲德的通道。其他地區因為是隘路或者多岩石,部隊機動受到很大限制。這個反坦克防禦體系雖然是逐漸完善和加強起來的,但它卻成為說明十月戰爭中敘軍前進遲緩原因的一個關鍵。
170頁地圖:戈蘭陣地略圖
第二節 埃及發動消耗戰爭(1969年3月--7月)
第二階段是埃軍主動發起消耗戰爭的時期,表明埃及已公開拋棄聯合國的第242號停火決議。其直接目的在於防止以色列把蘇伊士運河作為國境,最終目的在於使以色列受到巨大損失後被迫從蘇伊士運河撤退,或者不得不根據阿方的要求,用政治方式解決問題。
埃及認為,從運河東岸以軍防禦的脆弱性看,如果以自己優勢的野戰火炮、重迫擊炮實施大規模炮擊或襲擊,是能夠達到上述目的的。但又作出這樣的判斷:由於以色列空軍佔優勢,要達到這個目的會遇到困難。
這一消耗戰爭戰略是由《金字塔報》主編海卡爾,在1969年3‐4月發表的文章中披露的。其主要內容是:&ldo;以色列雖然佔領了廣闊的土地,但它的後方供應線延長了,而且,它要負責維持佔領地區的治安,經濟負擔也此以前加重,因此,它確已達到了戰略上的極限。我們必須趁此時機,擊敗以軍前線部隊之一部,迫使他們撤出支撐點。&rdo;
埃軍在蘇伊士運河西岸部署了大量的火炮,不斷進行炮戰。到
1969年底,炮戰達4,500次以上。以色列稱這一新的戰鬥為&ldo;蘇伊士戰役&rdo;。面對埃軍大量而突然的急襲射擊,以色列極需加強運河東岸的防禦陣地,並進一步使之體系化。以色列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對付這種消耗戰爭。巴列夫將軍在1969年4月18日的巴列夫防線竣工報告會上明確地說:
&ldo;我們的損失將減少到最低限度,我軍掌握了主動權。&rdo;但他同時又認識到防線的作用是有限的,指出:
&ldo;我們的防線不可能完全封鎖住運河西岸,埃軍可能偷越運河,出沒於東岸各地,或者進行伏擊,或者埋沒地雷,或者捕捉我方官兵。&rdo;在這個階段的五個月裡,以軍亡61人,傷168人。據稱,從六天戰爭以後到1970年
5月這段時間,埃方亡1,700餘人,以方亡215人,傷565人。
對以色列來說,擺脫這種最不利的消耗戰爭是燃眉之急。1969年7月20日午夜,國防部長達揚決心向埃及的消耗戰爭挑戰,開始同埃及爭奪蘇伊士運河地區制空權的戰鬥。一夜之間,以軍越出一年前埃軍開始攻擊後一直保持的防線,轉入了攻勢。
第三節 以色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