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第1/2 頁)
(二)戰略上的損失
要達成上述幾個目標,戰略上必然有所失。以色列決策者們認為,實現1‐6項戰略目標有可能付出以下四方面損失:
1. 喪失主權
這種潛在的損失,清楚地意味著以色列國家的崩潰。這就是說將孕育著兩種危險性:回到1948年以前的巴勒斯坦的狀態,遭到阿拉伯人的大屠殺。這樣的損失是以色列絕對不能容忍的。
2 直接損失
直接損失是指以色列人民的生命、財產和軍事上所遭到的損失。這種損失在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的侵略實施報復性打擊時是一種情況,在以色列斷然對阿拉伯國家實施先發制人的進攻時是另一種情況,兩者相差將是很大的。以軍估計,5月28日-6月04日,它每天的戰鬥減員200人。
3. 經濟上的損失
經濟損失與直接損失不容易分清。二者的明顯差別在於因實施動員而造成的經濟損失。由於以色列國防軍的主力要依靠動員預備役,所以,發布動員令後造成的生產下降,將成為十分重要的問題。
4. 政治上的反響
在以色列常常聽到這種說法:形勢一旦惡化,以色列在世界上除猶太民族外就再沒有什麼朋友。以色列在危機時當然要分析哪些國家是友好國家,哪些國家是敵對國家,以及聯合國如何。以色列意識到它的友好國家主要是美國,敵對國家主要是蘇聯。至於聯合國,以色列一直懷疑它的存在價值。1967年5月,以色列一位領導人談到了政治上的反響問題,他的話是意味深長的:
反響會壞到哪兒去呢?如果我們取得了勝利,我們會重新獲得友誼,如果我們一味等待,傾聽朋友的勸告,而打了敗仗,又有什麼用處呢?只能是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完全相同。他們什麼都不幹,只會說:&ldo;猶太民族多可憐啊!&rdo;
(三)行動方案
前面談到了以色列在決策過程中的戰略目標和戰略性損失的各種因素,下面對以色列的決策者們所研究的行動方案進行分析。各方案的優劣順序是1-4--3--2。(如下表)。
1967年5月以色列的行動方案 329頁表格:
1. 先發制人的進攻
這是達揚國防部長提出的方案,其主要設想是:打一場目標有限的戰爭;首先對埃軍機場實施先發制人的空中攻擊,迅速奪取制空權,然後使用裝甲部隊突破西奈半島,排除埃及對蒂朗海峽的封鎖。
這一方案用布羅迪的話說,打的是&ldo;慎重的遏制奏效的戰爭‐‐目標有限的戰爭。&rdo;其目的是打破埃及對蒂朗海峽的封鎖,確保邊境安全,最終目的是使阿方承認以色列國家的生存。以色列決策者們一致認為,對上述任何一種行動方案,聯合國都可能迅速幹預和限制行動,因此,以色列必須在聯合國作出停火決議之前達成有限的目標。他們對前進的界限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軍事上,以色列是有能力佔領開羅、大馬土革和安曼的,但考慮到停火後將被要求撤退和有可能給蘇聯的介入提供藉口,所以它們將蘇伊士運河、戈蘭高地和約旦河等內定為前進的目標,在開戰前6月3日批准的作戰計劃中,西奈方向的前進界限是米特拉‐‐吉迪山隘一線,約旦方向採取的是防守態勢。開戰後,西奈方向改為推進到蘇伊士運河一線,約旦方向轉為進攻,佔領約旦河西岸的整個地區。
開戰前,以色列的決策者們對阿拉伯國家的開戰企圖是如何判斷的呢?到5月27日,達揚將軍仍不知道埃及的開戰企圖。伊加爾&iddot;阿隆和巴列夫兩位將軍判斷戰爭十有八九將發生,並認為以色列只要果斷地實施先發制人的進攻,就能輕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