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第2/2 頁)
從未指揮過軍隊的侄子卡德爾&iddot;海珊擔任指揮。卡德爾&iddot;海珊為了購買武器前往大馬士革,但遭到拒絕。就這樣,海珊派和考克吉派雙方在仍然保持對立的情況下進入了巴勒斯坦戰爭。如果說兩派之間相互作了點妥協的話,那僅僅是決定考克吉軍隊在巴勒斯坦北部方向作戰,海珊軍隊在東部方向作戰。考克吉軍隊有8,000人,其中各國派遣的人數如下:
敘利亞;1,000人, 1個75毫米炮兵營。
黎巴嫩;500人。
伊拉克:2,000人, 2個炮兵營。
約旦:500人, 1個炮兵營。
沙烏地阿拉伯;2,000人。
埃及:2,000人, 1個炮兵營。
另一方面,海珊的救世軍由兩個分遣隊(每隊1,000人)組成,一個分遣隊進駐利達機場地區(現在的盧德機場),一個分遣隊擔任耶路撒冷的守備任務。阿拉伯人居住地區的男子幾乎全被動員起來。開展遊擊活動和負責居住地區的警備。但是,海珊的控制還遠未達到基層。
第五節 &ldo;哈迦納&rdo;[1 希伯萊語,意為&ldo;自衛隊&rdo;。譯者注]‐‐以色列國防軍的前身
1948年至1949年的巴勒斯坦戰爭,是以色列軍隊從過去的警察部隊變成現代軍隊的轉換時期。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宣佈獨立時,以色列有三個武裝集團,它們是猶太人社團的地下組織‐‐&ldo;哈迦納&rdo;和非正規部隊&ldo;伊爾貢&iddot;茲瓦伊&iddot;盧米&rdo;[2
希伯萊語,意為&ldo;民族軍事組織&rdo;。‐‐譯者注]以及&ldo;羅哈米&iddot;黑爾茲&iddot;以色列[希伯萊語,意為&ldo;以色列自由鬥士&r;。簡稱&ldo;萊契&rdo;。‐譯者注]3&rdo;。後面的兩支非正規部隊在巴勒斯坦戰爭初期被以色列國防軍改編接收。[松鼠妖註:伊爾貢和萊希是反對派的武裝,被稱為恐怖組織,後被哈迦納強制繳械解散,見《以色列現代史》]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